陈玉成打一字(怎样评价历史上的陈玉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陈玉成

世人评价陈玉成,多着重一个“勇”字,而评价李秀成,多侧重于一个“谋”字。其实,二人应该恰恰相反,一句话,OOC了。

下面,小编就选取二破江南大营前这个时间段,看一看陈玉成是如何的足智多谋。陈玉成的足智多谋,不但表现在与清军厮杀的战场,还表现在太平天国的政权内部。

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天京十分危急,用李秀成的话说,那是围的象铁桶一般。然而,因为陈玉成正在天京西线与湘军作战,一时无法移动。所以李秀成强请出京,找皖南的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等人帮忙解京围。

李秀成走后,1860年1月31日,以张国梁为首的江南大营破浦口沿江垒卡二十余座。

2月1日,江南大营克江浦,九洑洲,天京再次合围。

2月10日,李秀成部自芜湖到南陵,陈玉成依旧在西线与湘军作战。

2月19日,以湘军收复潜山为终点,陈玉成与湘军作战以失败结束。

2月22日,李秀成至广德,陈玉成西线与湘军作战结束后休整。

2月24日,江南大营克天京寿德洲、七里洲、上关、下关。太平天国天京守将纷纷和清军联系,约为内应。

李秀成自广德率领轻骑入浙江。陈玉成依旧在西线修整。

3月6日,与湘军交战结束后的第16日,陈玉成出现在东线战场,然而,他并未援救岌岌可危的天京,而是来到滁州城外,开始攻打这座城市。当时,滁州是太平天国叛将李昭寿的地盘。

3月7日,李秀成从小道向杭州进发,手下人马估计为6、7千人。

3月11日,李秀成到达杭州武林门。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13日。李秀成于杭州城外遍插旗帜,以做疑兵。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19日,李秀成依靠一千三百五十人的先锋部队占杭州。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23日,江南大营张玉良抵达杭州武林门。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24日,李秀成以围魏救赵之计得逞,布疑兵撤离杭州。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8日,李秀成在建平主持会议,与会者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陈坤书、黄文金、吴定彩、李远继、赖文鸿、古隆贤。会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召开,共商二破江南大营大计。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会后,各路援军开始作援救天京的动员、准备。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10日,建平会议结束,各路人马进援天京。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21日,陈玉成撤围滁州,准备进援天京。

4月26日,陈玉成渡过长江。

4月29日,陈玉成出现在天京战场。

5月6日,在各路援军齐心合力的攻打下,江南大营崩溃。

二破江南大营图

看完这个时间表,大家恐怕会有一种不同以往感受吧!

以谋略著称的李秀成,却敢于仅仅带着几千人马就去攻打杭州。在路途中,为保全后路和声东击西,他不得不几次分兵。最后,攻打杭州的先头部队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人。在做这件事之前,李秀成可是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的。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即使杨秀清在世,也从未敢去派人攻打。一句话,李秀成是和部下拎着脑袋去挑战的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完李秀成,我们再看一看一贯以“勇”字著称的陈玉成。在天京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敢于带领几万人马开赴天京城外,而是以攻打李昭寿为名在滁州一带观望了46天之久。如果以游戏来比喻二破江南大营,那么解京围是主线,打李昭寿是副本。不打李昭寿,丝毫不影响主线任务。直到知道援军到达天京附近,陈玉成才恰到好处的渡江,以游戏比喻,是不是有种“神补刀”的感觉呢?

在陈玉成的加盟下,各路太平天国援军顺利的完成了二破江南大营的任务。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李秀成是在雪中送炭,而陈玉成则在锦上添花。

行文至此,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对陈玉成有了新的认识。通常人们心目中的陈玉成勇敢、单纯,仅仅是个将才。但在真正的历史上,他复杂的多,也聪明的多。即使身在太平天国这样复杂的大单位,他依旧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业务能力,即军事才能过硬外,处理上下级及其同事之间的关系,他也是一把好手。

为什么皖北告急,陈玉成却派陈得才西征这一策略是否是错误的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退守庐州。不久,又遭清军围困。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却又派陈得才等以三万兵远征,这是何故呢?

让我们回到那个时刻,分析其中原因。

安庆失守后,南方已无援助

安庆之战,太平军各部及南下捻军都损失惨重,“精锐尽丧”。不但安徽战场岌岌可危,淮南捻军的基地定远也难以坚持。

安庆之战,太平军“精锐尽失”,损失惨重。

洪秀全勃然大怒,免去了洪仁轩的军师之职,自己亲自上来操作。

可是,洪秀全情急之下的一连串操作,使得陈玉成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洪秀全为了方便招兵,滥封诸王,使得陈玉成部下很多人都封了王,陈玉成调度不灵。

安徽战场的太平军本就损失惨重,兵马无多,却又各自为战,指挥不灵。

北方造反形势良好,招兵条件优越

与之相对应的是:此时北方的造反形势良好。淮北捻军军力很强,发展迅速;而河北、山东等地得造反此起彼伏。

北方捻军等起义部队此时发展迅猛。

而且,这些造反部队都摇尊太平天国。尤其是捻军,与太平军长期联合作战,已经在名义上加入了太平军。

陈玉成退守庐州,本就是为了“广招兵马,早复皖城”,自然需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形势。

因此,陈玉成先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部北渡淮河,召集淮北捻军。

随后,又派陈得才、赖文光等四王率部向西北发展,招募军马,再图回援。

尚有回旋余地

事实上,此时的陈玉成虽然困守庐州,但尚有回旋余地,即使形势不利,也未必不能坚持。

尽管清军围困甚紧,但陈玉成仍有回旋空间。

庐州往北,有马融和的太平军,再北,有捻军;往东,有巢湖吴如孝,再东,是李秀成。

因此,陈玉成的意图,是以庐州为点、皖北为面,长期坚持。有利,则图恢复安庆;不利,也可撤出庐州周旋。

陈玉成进退有据的想法为何最终失败呢?

人心涣散,军令不行,陈玉成败亡

陈玉成的初步想法是尽可能坚守庐州。

庐州危急时,陈玉成于正月初五、正月十四、正月二十五,三次致书陈得才配合作战。

早在正月十四,陈得才就已经会和了河南捻军,实力得到增强,已经在攻南阳等地。如果见信配合,是有机会解救庐州的。

太平军内部彼此不配合,陈玉成被迫投苗沛霖。

但陈得才一路远征,并未回援(有说法是陈得才未收到信件)。

见庐州难以坚持,陈玉成执行B计划,决计东行巢湖,会和吴如孝。

陈玉成知道,“合肥已失,巢湖必难坚持”。特意致书吴如孝,要求他坚守到陈玉成抵达。

但吴如孝在军力尚完好的情况下,先退出巢湖。陈玉成东退之路被断。

无奈之下,陈玉成只得往寿州投奔“反复无常”的苗沛霖。最终遭到出卖,被俘就义。

可见,如果在太平军军令严整的情况下,以陈玉成的部署,即使不能守住庐州,但全军覆没、兵败身死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可是,太平军早已不是杨秀清时期军令严整、令出必行;也已不复三河镇之战前后,团结一致、协同默契了。

太平军的西北情节

建立陕西根据地的想法,太平军由来已久。

早在广西时期,洪秀全的谋士胡孝先就曾提出,入关中,据咸阳以制天下。

在长沙撤围时,太平军也拿出了两套方案:如在益阳、岳阳能招募水师,则取金陵为业;如募不齐水师,则出河南、入关中。

即使到了天京失陷的绝境,洪仁玕、李世贤等人依然想会和江南各军及捻军,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