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翻译(《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此段的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此段的翻译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闻”应该是“听”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看不懂。
本段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尤当晚学,不可自弃”。主要论述一个最佳的学习年龄段问题。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颜氏家训翻译

名声与实际,好像形体与影像。德行才干全面深厚,名声必然美好;容
貌颜色漂亮,则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
传扬,就好比相貌很丑却要求漂亮的影象出现在镜子中一样。德行高的人不
顾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
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所
以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
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
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因此是不会得到好名声的。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
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全文:

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於此。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说尔。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此辈小术,无损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饵药,陶隐居《太清方》中总录甚备,但须精审,不可轻脱。近有王爱州在邺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为药所误者其多。

白话译文:

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人在世一生,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要尽供养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

衣食供给需求,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手尘世的人,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加上得道成仙之术,要耗资黄金宝玉,需要炉鼎器具,更不是贫士所能办到的。学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

华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里有顺心如愿的道理?再认真考查内教,即使能成仙,最后还是得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而长生。我不愿意让你们专心致力於此事。

如果是爱惜保养精神,调理护养气息,起居有规律,穿衣冷暖适当,饮食有节制,吃些补药滋养,顺著本来的天赋,保住元气,而不致夭折,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服用补药要得法,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