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念爱人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相思的诗句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你知道哪些关于相思的诗句吗

谢头条邀请!

自古以来,写相思的诗词最多。

《苏幕遮》

细柔风,轻薄雾,

碧水含烟,莺唱垂丝树。

燕点荷塘梳翠缕,

成双成对追逐翩翩舞。

日西归,鸿北去,

漫漫长愁,难近归乡路。

梦展高天飞雁羽,

瞬息回家,互把相思诉。

怎样才能读懂海子的诗比如《亚洲铜》、《以梦为马》

  其实海子的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西川曾经说过:读一般人有的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有的可能几个小时,有的可能要几个月,有的需要几年,但是读懂海子或许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我给你对海子诗最普遍的几种理解 :  《亚洲铜》诗的第一节是说,亚洲的黄土地像铜一样坚硬、沉重,它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以强大的吸附力、收摄力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静止的。海子预知自己也终将“死在这里”,化为一抔黄土。他不愿意无所作为、两手空空地度过一生,他渴望飞翔,渴望远走他方,他有他的理想。于是,诗的第二节就出现了飞翔的“鸟”与泛滥的“海水”的意象,它们是海子行动意念的具象化,是动态的。以上是诗的第一次对抗与转折。接下来又回到黄土地,并且出现“青草”的意象。“却”表示转折,“青草”可理解为世代困守黄土地的人们,“住”与“守”表明他们的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是静止的。而海子是不愿意像青草一样死守一个地方,自生自灭的。诗的第三节又转到动的意象,“鸟”(白鸽子)与“水”(河流)的意象再一次出现。诗人还联想到我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他是诗人们的精神之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进取精神也是诗人效法的对象。在这里,海子再一次表示飞翔的愿望,即“飞遍南北,走遍所有能去的地方”。于此,诗人又完成了一次对抗与转折。  《亚洲铜》的核心意象是亚洲铜(黄土地),但关键却在最后一节。诗人为什么把“月亮”比做“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为什么说“月亮”主要由“亚洲铜”构成?先看后一个问题。科学已经探明,月球上有土有矿,1984年,海子家乡附近的月山镇已经探明铜矿并准备开采,或许因为这些,海子便联想到月亮具有铜的特质吧。在1985年写的《哑脊背》一诗中,海子就说:“月亮也是古诗中/一座旧矿山”。再看前一个问题。海子在1984年写的《寻找对实体的接触》一文中说,他在长诗《河流》中“写了北方,土地的冷酷和繁殖力”,由此可知,黄土地是冷酷的,同时又是具有生命力与繁殖力的。他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击鼓)激活黄土地沉睡的生命力,让它最富生机的心脏(月亮)旋转、舞蹈,引领我们向上,像永恒的女性带领我们飞升一样。至此,诗人与黄土地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对抗性质的了,他感受到从土地深处,黑暗深处涌出的力量,仿佛寻到一种支持,他更加坚定有力。这首诗由正题——反题——正题——反题,达到了最后的合题。  《祖国(或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这时,正是海子“冲击极限”写作大诗《太阳·七部书》的中期。因此,这首诗与海子的写作状态、抱负构成被此印证关系,同时也预言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斯人已逝,我们返观这首诗,竟仿佛在读一首诗人宣谕和谶语,有种墓志铭般的悲慨与圣洁。  此诗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前二节)写诗人的基本立场。诗人是追求远大宏伟目标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在他们的一生中,由于坚执高尚的信念,使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贫瘠无告,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意”物质是短暂的,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所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诗人的榜样就是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上隆起的那些骄子,那些怀有精神乌托邦冲功的诗歌大师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海子不怕生活在压抑、误解的此在世界。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二流岁月”,信仰、纯洁、勇敢、爱心这些烛照过人类的精神之火都次第熄灭了。许多诗人以此为借口,转而去写虚无、荒诞的诗歌,有许多诗竟成为为虚无荒诞做辩护的东西。但海子不以为然,“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睛神圣的祖国”。这里,有对诗歌功能的重新认识,诗是一次伟大的提升和救赎,它背负地狱而又高高在上,它要保持理想气质和自由尊严,要抵制精神的下滑。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第二层面(三、四节)是写诗人对语言的认识。诗人是对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海德格尔语)深度沉思的人。诗人意识到人类本质特征之—的语言受遮蔽的境遇,澄明及提升的可能,以及通过拯救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的现实依据,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关涉到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在这里,海子写出了他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眷恋和自觉的归属感,“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上的敦煌”。这里的语言除本义外.还扩展到种族的文化氛围这一更辽阔的“语境”。这些是诗人精神中代代承传的“语言谱系”,海子要光大它们,“投人此火”,“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去建筑祖国的语言”。但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国知识界,要重新激活昔日的传统是格外艰难的,它不仅对诗人的理解力、创造力构成考验,对其信心和意志亦构成考验。它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困境,并企图在困境中生还。因此,海子写道“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第三层面(五——九节)是写诗人的伟大抱负以及对苦难命运的预感。在这里,诗人强调了自己是大地之子,面对梦萦魂牵的祖国泥土,他深深地弯下了腰。人是最易朽的,“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但大地永存,会哺育生生不息的生命。诗人不再慨叹生命的消逝,他欣慰地想,死后会归于温暖的地母,“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但欣慰中亦存不安,这“不安”就是诗人感到自己的诗篇难以完成“此火为大”的宏愿,愧对故国山河和伟大的劳动者,“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这种惭愧之情是高洁的、谦朴的,是一切伟大诗人共同体验到的。他  们不再自我中心、僭妄地凌越于一切之上,而是懂得永恒与短暂、使命与宿命的临界线。  接下来,诗歌就在这种“不安”中继续展开。“我年华虚度”,没有写出其载力与抱负相称的诗篇,“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但人死了,抱负不会消失。于是,诗人假想了自己的“再生”。这“再生”,不是缘于留恋尘世的生命,而仅是为了续写生前未完成的宏大诗篇。“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我选择永恒的事业”。这“永恒的事业”,还是写作“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首大诗就海子而言,就是《太阳》(海子的《太阳》没有完成,生前大致写就了七部,即《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撤》,《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诗剧》,《太阳·弥赛亚》。他本是将之作为半生的持续努力最终完成的宏伟理想)。而在1987年他已进人创作的高峰状态。在此后的两年中,他继续精进着。我们刚才说过,《祖国(或以梦为马)》有如一首谶语诗或墓志铭,他悲剧性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1989年海子过世了,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不完整的《太阳·七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大诗还是“完成”了,诗人是以生命作为最后的启示录完成的。因此,谶语又体现出其辉煌的一面:“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干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诗人的精神氛围弥散开去,召唤和激发了活着的中国诗人们。生命易逝,“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这首诗体制不大,但境界却格外开阔。在强劲的感情冲击中,诗人稳健地控制着思路,三个层面,彼此应和、对话、递进,结构严饬、硬朗。在高蹈的理想与谦卑的情怀,生命的圣洁与脆弱,诗人的舛途与诗歌的大道……这些彼此纠葛的张力中,书写了一个中国诗人的赤子之情。正如骆一禾在《海子生涯》中借引的一位东欧诗人的话:“他是第一个人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  这首诗以诗人自己的名字“ 海子”入诗, 的确与诗人自我的生命轨迹有粉不可分割的关联   性和互证性, 而“ 春天, 十个海子” 的诗题本身就具有一种及撼心灵的效果。此诗写于年   月日凌晨一点左右, 这首诗完成仅仅天后, 诗人即自杀。而这一夜应该是诗人的诗歌之夜, 也是诗人的不眠之夜, 诗人在这一夜或新写、或把旧作修改多首, 如桃花开放、你和桃   花、桃花时节等。   春天”作为一种理想境界, 黑夜作为已经成为海子诗中的“ 风景”和“ 背景” , 因为它有粉“ 光明的景色” , 但与“ 春天”并存且对立的还有诗中的“ 冬天” 、‘黑夜” , 正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里的矛盾和悖论一样, ‘’复活” 后的“ 十个海子” 与现实困境中的“ 这一个” 、’‘最后一个” ” 真实的海子”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对于海子而言,这种断裂仍然是春天和冬天、理想和现实、乡村和都市、情神和物质、复活和死亡的断裂。这首诗中出现了许多颇为突兀的词, 如“’复活” 、“ 野蛮”等, “ 复活”一词使得诗人海子自我分裂、幻化为‘, 十个海子” , 并且现实的“ 海子”和诗歌的“ 十个海子” 构成了对比关系, 这种对比带来的是精神上被” 劈开” 的痛苦。诗人渴望的理想境界是“ 围粉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 这种绝尘   而去的快乐虽然美好, 但’‘被劈开” 的诗人自我形象是“ 野蛮而悲伤” 、“ 野蛮而复仇” 的, 乡村形象是“ 空虚而寒冷” 的, 外在世界又是弥漫着巨大的疼痛。诗人最后仍旧回到了‘, 乡村” , 无论它如何“ 寒冷而空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