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征,他们三个在唐太宗心里的地位,谁较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说的应该是玄武门之变后的事情。李世民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之后,虽然以李渊的名义下旨不涉及他们之外的人员,但对一些关键人物进行一番询问审查应该还是有的。

魏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带去见李世民的。因为李世民对是知道魏征的,因为作为太子的谋士,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李建成并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否则,无论李建成是否能够杀得了李世民,大唐的历史走向肯定会受影响。

不杀魏征,既是李世民施政的需要

《旧唐书·魏徵传》: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什么离间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魏征的回答不卑不亢,太子要是早听了我的话,那会有今天的祸害。你看看,魏征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个忠心耿耿的人。而这也正是李世民所看重和需要的,事实上,魏征也名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为李世民提了许多谏言与建议,为贞观之治的开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杀魏征,是收拢人心的需要

彼时玄武门之变刚刚发生,太子门生与齐王府上人心惶惶,他们的追随者一样处于张惶与观望状态,如何尽快稳定人心、确保局势平稳过渡,是李世民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个连功臣都舍不得杀的李世民,也不会因为他们以前的太子和齐王的人就滥杀无辜,这不是明君所为,李世民还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继位后顺利开展工作做准备,这就需要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物去彰显自己的意志,这件事情让以前跟随他的人员去做,只会事半功倍,而魏征这个原太子阵营的骨干人物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魏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在出使安抚的过程中,处事公正,办事果断,一下子就收复了那些处于观望状态的原太子与齐王的人马,为李世民稳定天下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的事迹,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李世民不杀魏征,好处很多,前述几个方面只是有助于帮助李世民解决在当时最需要处理的急迫问题。有了魏征,李世民一代明君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

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征,他们三个在唐太宗心里的地位,谁较高

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三个人都是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的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房玄龄善于谋划大事,杜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两个人是黄金搭档。但两个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远不及一代名相魏征。在历代名相中,魏征的地位能进前五位。

魏征(公元580一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人(晋州市)。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一生谏二百多次,数十万言,全部被李世民采纳,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年轻的时候在瓦岗寨混过,后来,做了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礼遇甚厚。魏征见秦王李世民的风头太盛,劝李建成亲自带兵灭了刘黑挞,捞去了政治资本。李建成沒有采纳魏征的建议,导至玄武门之祸。

事后,李世民秋后算帐的时候质问魏征: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关糸?魏征面无惧色,坦然答曰:假如太子采纳我的意见,杀了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时去!李世民欣赏他说化率真,也是想拉扰太子一糸的势力,于是留下魏征重用。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决心干一番事业,积极吸取各方面意见。魏征以敢于直言面谏闻名,当音文武大臣的面指出李世民的过失,一点面子都不给。李世民有时躺在床上召见魏征商讨国家大事,君臣关糸相当的铁。

有一次,李世民正在宫中玩进贡的鸟,见魏征远处走来,急忙把鸟藏在掖下袍子中。魏征假装没看见,同李世民谈了朝中大事后,顾意东拉西扯说了很长一段时间。魏征告辞以后,李世民发现,鸟以经捂死啦!

魏征前后谏言二百多次,数十万言全被采纳。魏征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政府方面的谏书外,还有史学方面的著述,写了《梁书》,《齐书》,《陈书》、《北齐书》等书的总论部分,是一个出色的史学家。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郑国么魏征积劳成疾病逝,年63岁。李世民废朝五日安葬魏征。李世民后来常想起魏征,有一次朝会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征就是一面镜子啊!李世民征高句丽时,重创了敌人,斩首数万,得民五万迁到内地,获物资无数。唐军损失二千士兵,马八千匹。李世民痛心不矣,认为此战得不偿失。李世民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请问,谁能代替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呢!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纳谏而成明君,为什么有一次气得大喊会须杀此田舍翁当时发生了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太宗亦如此,尽管他英明果断,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雷厉风行精简了臃肿宏大的政府机构,又顺应形势的发展,改革了三省六部;还联手朝臣,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但也是食人间的凡人,也不完美,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

李世民能成为一代贤明君主,主要在于他有“水可载舟亦可覆”的重民思想,又善于延揽人才和广纳谏言。魏征最闪光的行动就是向太宗上奏了《十渐疏》,在这份奏疏里他秉持正义,犯颜直谏:要求太宗收骄逸之心成图治之实。李世民不计前嫌,采纳了他的谏言,在以后的帝王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过皇上是凌驾于万人之上的天子,他需要尊严以维护自己驾驶群臣的地位,对于大臣动辄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罗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很是讨厌的。

有一次,李世民想在长安之外修建一座行宫,地方官上书指出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之举,要求太宗停止这项工程;当是,凭自己的文治武功,李世民 使大唐各方面的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相对于其它帝王,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日,建一座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他正在踌躇满志的的状态,不料,这个地方官员竟然唱出了这样一曲戏,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便要杀了这位不开眼的地方官以泄心头之恨。

魏征知道了太宗的意思,就出言直谏:他认为,地方官是为民生考虑,才有此直谏举动,这是忠心为国的表现,太宗不应该对这样的官员怀恨在心,等等、等等,说得李世民哑口无言,威风扫地。

李世民感觉没了颜面,很是愤怒,已憋了一肚子火,只是在朝臣面前不好发作罢了;回到后宫,他终于忍不住了,便拔出佩剑大声咆哮道:“会须杀此田舍翁”。意思是:“有机会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弄明太宗振怒的来龙去脉后,对魏征的忠勇行为从心底表示了赞赏,为安慰李世民,她又换上的朝服,以皇后的身份劝谏李世民道:“臣妾特来恭喜陛下“。李世民懵圈了,惊问:“朕都要被魏征气死了,这喜从何来?“。长孙皇从容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臣子才敢大胆进言。现在魏征敢于大胆进谏,这不正说明了陛下您的贤明吗?“。

李世民认为这话比较中听,便没有接茬,让长孙皇后继续说下去,长孙氏不愧是一代贤后,又字斟句酌地说道:”明君得遇良臣,实乃国家之幸,臣妾怎能不为陛下感到高兴呢?“。一席话,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太宗沉吟了半晌,认为很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打消了杀死魏征的想法。

皇帝明智,皇后贤惠,大臣忠正,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才有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箴言;魏征是幸运的,遇上了史上胸怀宽广的帝王,还有深明大义的皇后,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终于与一代英明的帝王和贤惠的皇后一起彪炳史册;他死后,身为皇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