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齐桓公满分作文原文(2020年高考作文题出的不错,大家认同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2020年高考作文题出的不错,大家认同吗

2020年高考作文出的不错,大家认同吗?

回答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的不错,基本上普遍得到大家认同。

2020年高考试卷作文题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其他6道由北京命2道,天津、上海、江浙各1道。多地命题涉疫情、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卫生等热点。

01.因为高考作文以德树人,所以,每年高考作文都具有巨大、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说说今年全国1卷作文,对“历史人物评说”,运用了考生较为熟悉的历

史材料,讲述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君臣精诚合手、共成霸业的故事,彰显了他们各自胸襟和情怀、人格和品德,并对每个人物加以不同评价。让考生在感受历

史、品评人物时,联系现实和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以此体会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内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自己品德修养。

该作文命题的创新,以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形式作文,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亲切感、现实感,有效地提高了考生的作文的积极性。

02.全国11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

①我国的疫情还未完全控制住之时,祖国就以胸怀大局、无私担当,把温暖的援手伸给世界,那时,祖国发声:就是“携手世界,共创未来”。

②当时,武汉疫情正盛,美国特朗普们,隔岸观火,幸灾乐祸不说,却以“人权”横加指责。然而,到了美国疫情肆虐时候,却不管人民死活,忙着“甩锅”、急着敲诈、跳着脚威胁。

③今观、反观世界疫情现实,考生们观现实、体验多、感悟深,以见闻、以我手写我心,将多点体悟融于“携手世界,共创未来”,谁能说写不出一篇高考美文和雄文呢!

03.上海卷作文题“转折”。

世上许多重要转折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人们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篇文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一)自拟题目 (二)不少于800字。

对这篇作文题目有较为普遍认识:有温度,也有情感温度,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精神、育人导向。

我认为:对“重要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的转折,让考生迷惘无措。意味人们对事物发展无能为力的结论,对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是否要求太高。

关键是“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怎么做?无论谁“无能为力”还是“当有所为”都是束手无策啊!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不错,大家基本上认同。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你怎么看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保持了命题一贯的稳定性,依然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选取了史料:古圣先贤作为讨论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坚持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图来源于网络

这道题目应该紧扣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补好精神′钙’,坚定文化自信这精神力量,关注和思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品评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个人思想品德和修炼自已的政治素质,健全人格等。

在材料的选择思考

选取了史料: 对后来的影响

春秋五霸中有几个人的地位一直飘忽不定,但是位于首位的齐桓公则是让人心服口服,在管仲和鲍叔牙的管理下,齐国一举成为了当时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且为后来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三位选择对象分别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让考生权衡与思考,并选择回答“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主题(核心),其实,作为命题者,对齐桓公(材料中后人称颂齐桓公的话是对齐桓公的肯定)、管仲和鲍叔(孔子与司马迁的话分别是对管仲与鲍叔的赞赏)。

文体:读书讨论会的发言稿

↑图来源于网络

从三位人物共同点分析:

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即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即发挥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在历史上建立了伟大的功绩(丰功伟业),因此考生可以任选一位人物做文章。

从学生写作层面而言

①审题立意:核心任务为从三个人物中选一个感触最深的;

②应该写发言稿

③读书讨论会的情境、重点:感受和思考;考生必须把准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结束语这几部分。

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有可能因为社会舆论而改分吗

不可能改分!

体育比赛能不能因为裁判的误判而改变比赛结果呢?目前还没先例,大不了事后给裁判员以相应处罚。更何况这份满分作文是评卷组集体经过讨论后非常慎重给出的分数。据有关人员透露:第一位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打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

有人会反问:满分作文争议这么大难道不应该重判吗?高考阅卷是非常神圣而权威的,其结果不容随意更改。不会因为有几个人在嚷嚷就去撼动她的神圣与权威。假设是阅卷有问题,结果不会改,但对阅卷老师的处理是必须的。

题外联想:现在某些人是不是做得有的过了?南京一中因高考成绩略逊就被家长闹校,并高喊“校长下台”。这种干涉学校校务的事件不但没遭谴责,反倒引来大批支持者。逼得学校出面“道歉”。老师言行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热议、举报,非得人家丢了饭碗不可而后快。我认为,单位内部的小事件只要在单位内部处理一下就够了,不要把事态扩大化,造成人人自畏。某些人也不要钻营别人的隐私去蹭自己的热点。领导们处理问题要有个准绳,别为满足少数的私愤去把下属整得不能混。动辄嚷嚷,嚷嚷了就“一捋到底”,这种风气要不得。严以待己,宽以对人,用一颗仁爱、宽容之心对待别人,悦人亦悦己。

如何看待2020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

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我押中了一题。

从这个题目来说,我们能看出语文乃至高考在传统文化的篇幅上,投入越来越大。这个趋势,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必然会继续发展,重回巅峰。

我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已经预测过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了,事实与我的预测不谋而合。

预测→这个世界变啦,而你还没准备好

现在很多小学生乃至学前儿童,都在学习传统启蒙经典了,比如《千字文》《三字经》等等。因为我在教学生读《千字文》,所以就对这个题目有很深的理解。千字文有一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以下是我对这八个字的解读:

这句是讲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君主分为四种层次,皇、帝、王、霸。到了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因无圣人出世匡扶天下,王道衰落,霸道兴起。霸道,即是以强盛的国力征服其它国家的方式。齐国成为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并非偶然,是因圣人姜子牙打下的坚实基础,历十二世而霸。

桓,本意为立在驿站、官署旁作为标志的柱子。此处指齐国君主姜小白,因其在位期间吞并周边30多个小国,后人敬佩小白的英勇神武,遂用“桓”作为谥号。

公,本意为对祖先的尊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