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陈寅恪和鲁迅住过同一宿舍,陈寅恪为何只字不提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谢空空邀。

主要成就是留给我们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

不为名利,勘破生死关,专心治学。一辈子探索真理和真相的不忘初心和从一而终的精神。

陈寅恪和鲁迅住过同一宿舍,陈寅恪为何只字不提鲁迅

陈寅恪先生和鲁迅先生同住一个宿舍,陈寅恪却只字不提鲁迅这件事,我不知道出自哪里,是否可考,在这里权当事实,简述我的理解。

鲁迅先生的文章读过一些,但是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只读过一篇,那唯一读过而且能记住的就是其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了。尤其是最有一句:“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强调的是一种自由思考的思想,不是“自由思想”,而是“思想自由”,而他的研究重点多在史学、考据等(据说如此,我没有研究过,只能看先生的简介)。而鲁迅先生则不同,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文学和批判性的思想。二者研究方向不同,生活中或有交集,研究上交集却不多。而作为一个将“思想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对于以传播思想为己任的思想家,大概会产生天然的抵触。

鲁迅先生是社会名人,是享誉华夏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青年导师,解放后如此,解放前也是如此。而陈寅恪先生是研究学问的,关注的是学问本身,对于社会名人,大概不会有太多的关注。而且,即便日常交往,作为学术大家的陈寅恪大概也不会主动关联社会名人的鲁迅而抬高自己来获得知名度。况且,在学术圈子里,陈寅恪先生的地位绝对在鲁迅先生之上。

二者既不在一个圈子,研究的交集也不多,没有过多的提及也属正常。

以上浅见,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拜谢!

如何评价陈寅恪

陈寅恪博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近代史上陈氏三十才子之一,这三十才子是陈宝箴(陈寅恪爷爷)、陈三立(陈寅恪父亲)、陈衡恪(陈寅恪哥哥)、陈独秀、陈其美、陈叔通、陈寅恪、陈望道、陈布雷、陈伯达、陈封怀(陈寅恪亲侄)、陈延年、陈乔年、陈嘉庚、陈果夫、陈立夫、陈绍禹、陈昌浩、陈铭枢、陈公博、陈公培、陈济棠、陈绍宽、陈景润、陈诚、陈云、陈毅、陈赓、陈仪、陈光。

陈寅恪的「恪」念kè还是què

辞典里并没有que这一读音,只有ke。读que的一般都是陈寅恪先生的亲朋故旧,我听过北大历史系邓小南老师的课,她说起陈寅恪,读的就是que。

据考证,湖南方言读恪为quo,陈先生北上后,清华北大的那帮人也跟着读que,实际上是一种方言北移的现象。有人就这一问题问过陈寅恪,陈先生也是语焉不详,他说,名字只是个符号,读什么都无所谓。

不过,我觉得,作为普通读者,与陈寅恪先生非亲非故,也就没必要装那个逼了,就依照辞典读ke吧。

陈寅恪的恪读音

陈 寅 恪

拓展资料: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来源:头条百科

陈寅恪明明知道是吴宓推荐他进入清华国学院成为导师,为何却从不承认

其实,从《吴宓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在推荐陈寅恪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问题上,吴宓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历问题,另几位导师,梁启超和王国维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其资历和在学术界的声望所带来的影响特别大,赵元任和李济都是哈佛大学博士,陈寅恪虽然留洋十多年,却没有拿硕士或博士学位,正因为头上缺这一顶博士帽,所以才让吴宓在推荐他的时候费尽心思;二是名气问题,如前所述,梁启超和王国维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但在中国学术界早已声名远播,而且当时的陈寅恪,并没有什么名气,“教授的教授”、“王安石以后最伟大的史学家”这些都是后来才得到的声誉,在当时,他还名不见经传。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所以曹云祥很可能没有立即答应。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吴宓又向梁启超推荐了陈寅恪,梁启超便亲自找到曹云祥,再次推荐陈寅恪,曹云祥才同意的。过程是,梁启超向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说:“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云祥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就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经这样一说,曹云祥感觉到了陈寅恪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答应请他任导师。

  曹云祥同意后,1925年2月16日,吴宓便以校长曹云祥的名义发了一封电报给远在德国柏林的陈寅恪,请他到清华国学院就任导师,在犹豫了一番之后,陈寅恪同意就聘,但不能马上到学校来,4月27日,吴宓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寅恪复信来。(一)须多购书,(二)家务,不即就聘。”吴宓因此感叹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而犹迟疑,难哉。”之后,吴宓又几次去电报劝说陈寅恪早日回国到清华就任,6月25日,吴宓在日记中记载道:“晨接陈寅恪函,就本校之聘,但明春到校。”8月14日,吴宓日记写道:“陈寅恪有函来,购书殊多且难。”陈寅恪提出种种困难,吴宓便和曹云祥说,请曹云祥帮助解决,其实主要是钱的问题,陈寅恪不但需要回国的旅费,他买了大量的书也需要钱,曹云祥最终同意先给陈寅恪预支几千元薪水,汇到了柏林,陈寅恪这才于12月18日由马赛起程,第二年7月8日到达清华园就任,成为著名的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2019年10月8日,是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

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大师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大师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