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乱终弃了太子以后(元稹写的《西厢记》,真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元稹写的《西厢记》,真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吗

元稹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属于传奇文。一般被认为是《西厢记》故事的源头。

故事梗概大约是:

  1. 张生来普救寺,遇见姨母一家人,姨母女儿就是崔莺莺。
  2. 张生和崔莺莺相遇,互相倾慕。(《会真记》中最具价值的是描写二人感情部分别具情致。)
  3. 张生想和崔莺莺在一起,丫鬟让张生去找媒人说和婚事。张生说:“索我于枯鱼之肆。”(出自《庄子·外物》,意思是我等不了那么久。渣男苗头),于是崔莺莺抱着自己的枕头去找了张生,就是自荐枕席。
  4. 张生赴京赶考没成功,回来后再去赶考,离开了崔莺莺。
  5. 张生薄幸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最后却还说崔莺莺是妖孽,说自己是忍情,抛弃崔莺莺是及时悔过。(渣男实锤)
  6. 作为作者,元稹说写这篇传奇文是希望大家不要再犯错,赞赏了张生及时悔过的行为。(呵呵,再有文采也是渣男)
鲁迅先生评价《莺莺传》,主要有三点:
  1. 元稹以张生自居。
  2. 有些部分写的十分有情致。
“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故亦可观。”

3.最后文过饰非。(文章掩饰自己的过错)

“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除了鲁迅先生,还有一些人也认为《莺莺传》的原型就是元稹和他的表妹崔莺莺。

宋代的王性之认为张生就是元稹,崔莺莺是元稹的表妹。依据包括:

  1. 元稹的外公叫郑济。
  2. 唐代《崔氏谱》中写到,永宁尉崔鹏,娶了郑济之女,生了崔莺莺。
但有些人认为,崔莺莺姓崔,崔在唐朝是大姓,元稹为了攀高枝娶了韦丛,舍弃了崔莺莺不合理。

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认为,崔莺莺原型并非大家族之女。

总之,元稹很可能就是张生本人,做了始乱终弃的事儿,但是实际情况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如果朱棣在朱标死后被立为太子,他继位后会不会也削蕃

假设朱棣如果真的循正常途径被立为太子后继位,他也是会削藩的,事实上,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权之后,就真的是进行了一轮削藩。

朱棣称帝后,首先要表示得皇位不正的自己是兄弟们的拯救者与保护者,一定要改变建文帝的『胡作非为』,便给之前被削藩的王爷恢复了爵位,还大肆封赏,一时间藩王们非常高兴,可是朱棣一旦坐稳了皇位,便变了脸,他曾经下旨道『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于是乎,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不得管理军队,不得结交官府,甚至不得随便出城、不得彼此见面。朱棣还把朱元璋时代封在北部边境负责边防事务的塞王往内地迁移,典型的事例就是把宁王朱权迁到了南昌。

朱棣的这番行为,名义上不是削藩,吃相也比建文帝好看,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其实质意义上看,实际上就是削藩,只是这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自此之后,明朝的藩王变成了锦衣玉食的囚徒,可能出现的第二个朱棣实际上就被朱棣扼杀在摇篮里了。

因此,假设朱棣能够合法继位,这一套组合拳基本也是一样,不过有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建文帝的前车之鉴,朱棣也许也会动作更加粗鲁暴烈一些。

康熙的大太子胤礽为什么被废了又立,立了又废

皇太子胤礽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康熙皇帝对其的宠爱,史不绝书,但最终胤礽却没能继承皇位,这也源自于康熙皇帝对其态度的变化。

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极力汉化之后的结果。满清并没有立太子的传统,但是由于满清定鼎中原,要学习汉王朝一系列的政策与思想,在此情况之下,胤礽被立为太子。

康熙皇帝的目标是想把胤礽培养成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武之主。所以,康熙帝给胤礽选了当时最博学的读书人做他的老师,同时也自己对其进行培养。

但是出于溺爱,皇太子在少年时期就有些嚣张。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责罚太子,反倒是讽刺了他的老师。

之后,太子的行为越发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不满。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宣布废除太子。理由是:僇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

可见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很失望,以至于在祭祀天地之时发出:不知臣有何辜,生子如允礽。可见,在康熙晚年对于自己的选立的太子是很不满意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来是与索额图结党营私,索额图被处死以后,胤礽总想为之报仇。二者呢对于朝中官僚的轻蔑。

第一次废太子的导火索,是皇十八子的病逝,胤礽对此的冷漠让康熙感到其对于兄弟的无情,因此废掉了胤礽。

康熙废掉太子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太子为索额图复仇,但是平静下来的康熙显然明白这个理由不成立,再想想平日里对这个儿子的爱,于是动了复立太子的想法。

古来太子既废,无得生存者,过后人君莫不追悔。自禁允礽之后,朕日日不能释然于怀。

显然康熙动了恻隐之心,再者废太子之后。诸皇子都觊觎太子之位,党争日趋严重,尤其是八阿哥一党争的特别厉害,因此康熙需要把太子归位从而平息党争。

太子被废后不到半年,便又重新册立。但是再次登上太子位的胤礽已然有恃无恐,我爸把我废了又很快立我,那就证明我还是重要的。而且重立之后,康熙责人,处人,逐人,都听胤礽的,这使得皇太子越发骄横,再者康熙也担心起自己的命运。

半年以后,康熙借托和齐结党营私一案,敲打皇太子,但太子不为所动,依然横行。最终康熙狠下心来二次废除皇太子,自此之后,不立太子。

朱高煦被贬之后,太子的处境会有改变吗太子又是如何应付的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简单分析一下朱高熙被贬事件。

首先是当时的统治者––明成祖朱棣,朱高熙在永乐十四年被贬,而这一年朱棣刚56岁,正值壮年,这个时候的朱棣可以说是心高气傲,但同时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是最见不得人比他强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朱高熙开始冒头了。朱高熙,朱棣二子,在靖难的时候深得朱棣赏识,并且在武将中威信很高,而且朱棣曾向他说:“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啥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说:你加油,你哥哥身上有毛病。可以说,这句话就是朱棣激励朱高熙在靖难中出力,但朱高熙当真了,于是更加自负狂傲。但是到了永乐十四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已经十二年,朱高熙还是这么跳,那朱棣原本就怕太子过于仁弱,朱高熙这样冒头那朱棣更害怕朱高熙成为第二个明成祖,所以将朱高熙贬为庶民,放逐。可以说朱高熙被贬大部分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所以对太子的地位并无很大影响。

而此时的朱高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隐忍。在朱高熙被贬之后,三皇子朱高燧曾密谋杀死成祖,虽然没有成功,但仍然使朱棣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时候的朱高炽就成了朱棣的重点关注对象。而此时的朱高炽也知道自己能否即位全在自己身上,所以在朱高熙被朱棣重罚的时候迎着朱棣的怒火为朱高熙求情,在朱高燧事发的时候为朱高燧求情。在朱棣的眼里,太子的行为充分体现出来他的仁弱,仁爱,以及傻,对就是傻,对自己的生死仇敌却还存在着兄弟之情,别人都想弄死你了你还为别人说话,这不是傻是什么。可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