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时,周国是否曾发生过一次政变?|史记次元周世代01
发布时间: 2023-07-06

姬昌死了九年,他的儿子姬发成为周国的领导者。在这一年,在他的主持之下,发动了一次盟津会盟。这是一次军事行动。此时经过周国多年的征伐,基本上周边的诸侯都臣服了。这中间应该包括恩威并重的各种手段。周国在道义上一直都保持着好名声。

这次军事性的行动无疑是指向商王朝的,后来因为无疾而终,可以看作是后来伐纣的预演。被理解为一次演习,一次联合已经臣服的各诸侯国的会盟,也是可以的。但周武王姬发是因为已经得到他想要的,还是遇到了什么意外,仓促撤兵呢?

姬发给出的理由是“女未知天命,未可也。”这虚头八脑的理由非常缺乏说服力,那是否会另外一番真相呢?

011

从姬昌被释放到他死,显然他并不是一味地“阴行善”这简单。至少在他还活着的那几年,周国的势力迅速扩张,每年都在打仗。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邘。伐崇侯虎。还把都城从岐下迁徙到都丰。虽然他后来被称为周文王,打起仗来也绝不含糊。

他的儿子姬发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子也继承了他的事业。在他即位后的九年时间里,应该也没少打仗,不然也对不起他后来那个武王的称号。到了第九年,周国继续向东推进,在盟津做了一次诸侯会盟,似乎谁都知道,这是要对商王朝有动作了。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声势浩大而且部署严密,这个时候说“奉文王以伐”,还能伐谁呢?发兵盟津之前,在姬发的发言里,他表示是继承了先辈的遗志,是要说到做到的。而著名的姜尚更是下了渡河的死命令:“集合起你们的部下,把好船桨,迟到就砍下你们的脑袋。”

“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

这似乎动员了周国所有的兵力,由姬发亲自主导,是要搞大事情的。周国的大军渡过黄河,和不约而同到达盟津的八百(5月份有什么节日?5月份的节日包括:劳动节、青年节、日本儿童节、母亲节、德国父亲节等重大的节日。)诸侯汇合。这里的八百诸侯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数字只是表明周国的拥护者多,声势浩大而且都是受了周国的感召,不是周国事先组织召集来的。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奔赴到盟津,就是要让周国带头,对商王朝动手。这事总要由个带头大哥吧,没有比周国更合适的。

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听听群众的呼声吧,这个时候还不动手吗?结果呢?姬发撂下了一句“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就虎头蛇尾地班师回朝了。他好像走得很急,摆出一副只有他才知道天命的样子,一切似乎都在他掌控之中。

还没到时候。这让盟津会盟更像是一次集合诸侯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也向是在宣布与商王朝决裂从此开始对立。这是不是一次试探呢?《史记》次元里没有说商王朝的反应,按照正常的逻辑,有人搞这么大阵势,都在家门口搞军演了。商王朝应该不会一点防备都没有,纣王显然傲慢也罢残暴也罢,本质上他也算是文武兼备,不是一个庸才。这也意味着,在盟津的这一次周国组织的军演带着十足的攻击性,整个局面一度陷入全面的战备状态,各国都在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随时都会擦枪走火,战争一触即发。

疯狂主战派已经等不及了,开战的呼声很高。“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开始打吧。这更像是乌合之众情绪高涨的叫嚣:只要你带头,我们就跟着你干。

姬发更理性一些,这非常符合他们家族一直传承下来基因。姬家的人什么时候干过硬怼的事情呢?这样的买卖在姬家人的逻辑里是不存在的,他们更习惯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姬发决定继续等那个时机。

至于那些诸侯的呼声,热情劲儿过了也就过去了。他们虽然各有盘算,不过如同一团干燥的稻草,随时都可以轻易点燃。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因为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理由,重新被发动起来的。他们很容易就被姬发一句”天命未可知“就轻易打发,悻悻离开了。

姬发呢?他的急转直下的撤退依然有些蹊跷。《史记》次元里《周本纪》中这段记录一直都在渲染战争即将来临的气氛,读起来一气呵成,让人热血沸腾。但是突然就凉了。这之中藏着怎样的细节呢?细节还是存在的。

就在周国的军队渡河和渡过黄河之后,发生过两件奇异的事情。

“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渡河到了一半,有白鱼跳到了姬发的船上。这昭示着什么呢?这像一个偶然事件,因为声势太大,受了惊吓鱼群到处乱窜。但这件事引起了姬发的重视。是否意味着姬发得到某种更具体的消息,对他产生了某种威胁和警示呢?在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姬发得到了一个对他很不利的消息。

“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渡河之后的另一个异象被记录得更为诡异。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在了姬发的屋顶上。不过,似乎很幸运,引发的火势怎么样呢?火团化成赤红色的乌鸦形状,还发出巨大的声音。这是否意味着火势很大呢?这是一场从天而降的火灾吗?从《史记》次元诡异的记录里,应该是的,像是昭示着上天给与的警示。

不过,这里的“王屋”到底指的是姬发哪里的房子呢?是渡河之后的营房,还是指他在都城的房子呢?不管如何,我们可以视同为就在渡河之后,姬发至少遇到过一次解释不清的火灾。最直接的最容易的理解应该不是上天有什么警示,最值得追查的应该是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否有人纵火呢?如果有,这显然是针对姬发的。

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或许更为直接的理解,如果这是发生在渡河之后的营地,这很可能是一次兵变。如果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都城,那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很有可能是趁着姬发和大军在外,都城空虚,有人趁机要搞一场宫变。沿着这种推测的话,姬发无疑正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后方他还没有搞定啊,不利于他的行动随时都可能爆发,他必须回去,稳定住周国的局面。

对于汇集到盟津、斗志高昂的八百诸侯来说,怎么解释这件事呢?给出一个天命未知、时机未到的宣传口径,应该是最合适的。

《史记》次元的记录往往隐晦但是严谨。我们再看盟津会盟之前的另外一个极其被容易忽略的细节:

“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这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依然是以姬昌的名义进行的。一个更反常的细节被强调:“武王自称太子发”,他依然仅仅敢以太子的身份来行动,这只是因为对周文王姬昌的尊重吗?

要知道,这件事发生时,周文王姬昌已经死了九年了。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

喜欢点赞、转发、探讨。

上节回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