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遮掩下的体育弱国(亚洲体育弱国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亚洲体育弱国

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名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
此外,“东亚病夫”也是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笔名之一。
今日的中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起,中国才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一不光彩的称号。

为什么中国是奖牌大国,体育弱国拜托各位大神

有人早就算过,中国每一块金牌的平均投入是三千万元到八千万元之间,这还不包括运动员的服装费、日常的开支和他们得奖的那些花费,只是包括培训费用就这么多。中国确实是成了一个体育金牌大国,但是它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因为老百姓的体育设施很少很少,日常根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在中国,体育是贵族的东西,与一般老百姓无缘。现在中国各类体育场馆的数量超过6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近1平方米。这看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似乎中国体育的发达程度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可是中国体育的内容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国的体育场馆,67% 是教育部门所有,25% 为体委等系统所有,都是封闭在高墙之内,不对一般老百姓开放的专业训练场。 2002年,中国老百姓真正可以利用的体育运动场地,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中国人在公园、马路边锻炼身体的街景,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在公园、马路边这样本来不应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锻炼身体呢?就是因为没有对他们开放的体育运动场地。 日本的体育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在业余体制下进行的,国家没有体委的机构,也没有专款专项的资金。和中国的贵族式运动员相比,日本运动员训练的条件要 差很多,他们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没有专职的教练,更没有专门的经费。运动员要自己出钱租借训练场地,要自己出钱请教练,一般人如果找不到经济资助,自己是无法承担这些费用的。而对于射击、皮划艇等冷门的体育运动,由于缺少人气,很难找到愿意出资赞助的大公司或大款财阀。因此在日本,冷门的奥运项目因为搞不到经济赞助,所以运动员很难进行认真系统的训练,自然难拿金牌。相反中国是金牌战略,只要有夺牌的希望,中国政府就会不惜投入重金建场地,买器材,请教练,这些都让日本的运动员羡慕得要死。 我说中国夺金牌的项目,都是日本不重视的项目,就是这个理由。日本体育不像中国那样有国家队,专业化训练,日本参加奥运会的个人选手,往返路费、旅馆住宿费等,全要运动员个人掏腰包负担,国家不出钱。日本运动员搞体育,不但不赚钱,反而是要贴钱的。以前日本对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也没有奖金,近年来在一些人的呼吁下,总算给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发奖金了,但是数量并不多。 日本今年的奥运会奖金标准是:金牌300万日元、银牌200万日元、铜牌100万日元。日本一般人的年收入在400万日元以上,因此300万日元金牌奖金,还不到普通人一年的工资,只是象征性的奖励。而中国今年的奥运会奖金标准是:金牌20万人民币、银牌12万人民币、铜牌8万人民币。对于中国一般老百姓来说,20万人民币的奖金是一个很大的奖金。 虽然日本体育是业余体制,但日本足球是个例外。因为日本把足球职业化以后,职业足球队靠比赛可以赚钱,解决了经费问题,因此日本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就很好,甚至好于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在日本足球热,国内俱乐部联赛的观众入场率在80% 左右,所以职业足球队靠门票,转播等收入,相当赚钱,职业球员的收入也很高,因此吸引了很多加入职业足球。 中国国内的足球俱乐部联赛的观众入场率从不对外公布,但观众人数少是明摆的事实,一场球赛几千,甚至几百观众,很多人还是使用的赠票,真正买票看球的人很少。中国球迷为什么不去看球?因为尽是黑哨,假球,比赛结果事先已经商量好了,欺骗观众,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花钱去看骗人的比赛。 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由于体育不是职业,所以某项体育运动成绩的好坏,和这个体育运动在国内的人气程度成正比。比如日本的足球成绩上升了,直接反映出足球运动在日本国内的人气程度上升了,参加足球运动的人数增加了。1970年代,日本出现围棋热,围棋爱好者达到1200万人,所以那时日本 的围棋水平较高。但因为围棋比较枯燥,一场围棋战决出胜负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日本的围棋爱好者人数逐年减少,目前日本的围棋爱好者已降为300多万人,因此日本的围棋水平也自然下降了。 中国却是例外,中国的很多体育强项,在国内却很少有人参加这项运动。比如中国的强项体操,有几个中国人可以到体育馆去练体操?这次奥运会,中国的皮划艇是有实力争夺金牌的项目,可是99. 99%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见过皮划艇的实物是个什么样子。中国女排夺冠,可是中国8亿农民从来就没有见过,更没有摸过真正的排球。 200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对比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国6岁~22岁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近视率、肥胖率却不断攀升。 相关人士据此认为,20多年来,中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同时公布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完成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也能看出中国成年人因体力活动减少和营养过剩而出现的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上升的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有体育运动需求的中国国民来说,国内现有的体育场地也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中国的中小学,有正规400米跑道的学校屈指可数。黄健翔曾经写过一篇如何提高中国足球的评论,里边提到“有资料显示,全国超过2/3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1/4(且有扩大之势)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从1984年到2004年组织了数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是学生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以每周进行两次足球训练计)才5万人!这个数字据说还没有多哥多!荷兰只有1500万人,但每15个人中就有一人踢球,足球人口远远超过我们。按照足球人口排序,中国根本就排不进亚洲前十位,所以说冲不出亚洲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 我想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踢足球,而是条件不允许他们踢足球,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学校把教学楼顶当操场使用。 这些说明中国是一个金牌大国,但是一个体育弱国。中国在金牌体育上投资的太多了,我觉得这部分费用与其花来培养几个运动员得这种金牌,还不如用来提高全国老百姓的体育素质,多投一点经费让学校改善体育设施。

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的界定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连续几届奥运会都是金牌榜前几,我们却不是体育强国

{转}不是
即使中国队如愿地在北京奥运会上过关斩将,超越美国,赢得最多金牌,难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了吗?或者说,奥运金牌数量的多寡,是否就是检验一国体育力量强弱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呢?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体育健儿在无数次的国际体育竞赛场合,夺得越来越多的金银铜牌,也造就了刘翔、姚明、郭晶晶等闪亮的体育明星,但是中国的整体国民体质,尤其是年轻人的体质,却在不断的下降。
中国的体育方针,早已由“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变成“发展体育尖子,争夺比赛金牌”。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体育强国、体育大国”,国民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及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国家的整体体育水平即大众体育水平当然更为关键,这也应该是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除了得重视奥运金牌的数量以外,还应该重视篮球场、游泳池、体育馆等体育设施的人均拥有量和人均使用量,而这两个数字应该还是偏低的。体育设施的人均拥有量和人均使用量都高的国家,即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