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书法(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

要去讨论一名书法家作品的优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从他的取法审美风格特点艺术境界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学书历程上看,有两个重要学习对象,一是董其昌,二是王羲之,八大山人主要通过学习这二人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首先是八大山人的取法对象和审美意蕴高明

从八大山人学书脉络上看他首先是学董其昌的字,得到了董其昌略有禅意的空灵气息,继而以篆籀用笔研习王羲之,开创了一派自古未有的全新“禅意”书风。

而禅意书风空灵散淡的特征实际上也成为八大在以后书法作品中的主要艺术表现。

如上图是八大山人临董其昌行草作品 。其风格从笔墨上看,墨色简淡、行笔悠闲,看作品觉得高僧意味在里面。而这些特征其实与董其昌的原作一致,这是对作品气息的把握情况。

其次是八大山人书法的风格特点格外突出

我们去看他他临董其昌所用的字法与董字不是全部一致,朱耷在结构上已经做了很多个人风格化的处理。

譬如第一行的“颜平原”“五”字,第二行的“帖”“祭侄”“争”、,第三行的“脯”,第四行的“家”等字,都没有遵循董其昌的处理方式,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法对原字做了夸张,本质上是以个人风格替代了原字。

那么,八大的字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八大是通过学习王羲之的字形,并加以改造,才有了八大自己独特的结字方法。

具体改造手法法是:将王羲之的字法做一定程度的留白处理,如上图画圈处,通过夸张王羲之的原字部分特点来达到塑造个人面貌的目的。

八大山人在个人风格塑造方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作品以一手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学王羲之高手风格的字出现在世人面前。八大写这一手新派的王字行书,虽然没有脱离董其昌“简静”、“恬淡”、“闲适”的审美意蕴, 但是在字形方面已经完全看不到董其昌的一丝影子了。

最后是八大山人的境界高超

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艺术品是怎么体现境界的?

其实当我们看到如《祭侄文稿》,感受到颜真卿悲愤交加;看到《黄州寒食诗帖》,感受到苏轼的愁闷孤寂;看到《兰亭集序》,感受到王羲之的娴雅悠游。如果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流淌,那么你必然已经读懂了这件艺术品最高明的本质——观者看书作便有所感。

那么,欣赏八大书法,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看左右两张图片,左图是八大自己的风格,右图是学董其昌的风格。

在书法中,我们很清楚“中锋取势,侧锋取妍”的道理,所以在董字风格的行书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八大山人中侧锋互用的笔画;但是在个人风格中,一旦遇到转折的地方,宁可重新再起笔,也绝不肯用一点侧锋。

这种态度你觉得是什么样的呢?我从中读出的是一种执拗,与他画翻白眼的鱼、鸟一样的执拗,是明朝遗民绝不事清的态度。

玩一个拆字游戏。八大山人名朱耷,朱字去掉牛是八,耷字去掉耳是大——朱家不再执天下牛耳了!诸位如果以为我是在附会,有朱耷自作诗二首为证: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他称清为虏,画梅花想的是南宋的遗民郑思肖。这位郑思肖就是元朝画兰不画土的画家,认为国土尽失无从立根,所以不画土。

八大山人以郑思肖为榜样,面对国仇家恨,毅然改变了风格,读懂八大山人后无一不为其所震撼,其中就包括我。

最后

为什么会认为八大的书法好呢?我们看他学董其昌创作的书法作品就知道,那是绝对优雅是绝对优美的,但是这只是明朝还在时的八大。后来入清,他执拗、叛逆,他给人一个白眼,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我读懂了八大,你呢?我是王舸。关注我,了解更多书法知识。

八大山人书法,算什么体呢

虽然说有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的特点特色,所以说应该是独特的八大体。

八大山人的书法核心笔法是什么笔法

研究分析八大山人的笔法,需要总结他一生经历儒家文化熏陶、出家念佛、潜心道教三时期,以及书画艺术历经临摹长进、个性发挥、安静成熟三阶段。

由此,他的书画比较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兼具传承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征。我们研究八大山人笔法,主要研究其形成个性风格的中后期作品。

八大山人是书画家,他的书法经常要用于题署绘画作品,而题署绘画作品的书法,要求与绘画画面相呼应、相融合。因此,整体上,八大山人书法呈现出取势上的顺势而为,和布局上的融会贯通。

八大山人的笔法极具个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繁简相宜,以简为主;二是方圆呼应,以圆为主;三是字体常错位运行,擅于在变化中取势;四是细心谋划,楷行草交替并用;五是不失传统,大胆创新,独具一格。

为什么“八大山人”的字和画都很难学

八大山人朱耷是位天才,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也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成浑圆朴茂的风格。

画咱不懂,在此不多言,说说他的书法。

关于八大,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近代人研究其书法,想要追溯其师承渊源,可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绘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

有人认为,八大山人最初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又转入黄庭坚等,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他的很多作品中,虽仍然还保留着运笔的提按变化(只是变化很小),但是不知是否因为学习了《石鼓文》 这类篆书的缘故,他将线条的粗细 变化尽量控制在最小值之内。

看他的作品,猛一看可能会觉得像今天的硬笔书法,但是任何一位对书法创作有深刻体会的人,马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和“如冷水浇背”(徐渭语)般的静穆。

八大山人的巨幅书法绝没有徐 渭、王铎、傅山那种刚猛骇人、奔腾跳荡的气势,也不见了董其昌的平淡秀逸。

因为,他对自己的创作做了两个调整:

1、对线条的锤炼;

2、对结体的惨淡经营。

调整的结果是:他的线条达到了一种“纯净” 的境界。尽管他的线条还是中锋,还是厚重,有力量,但是他传达给你的首先是“纯净”。

这是此前任何一位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此后的书家大概只有弘一法师仿佛近之。

其次,结构的经营主要是忽开忽合, 忽草忽行。有时怨然冒出几个“八大造”的“怪”字。

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反而少了这些变化恐怕不行。这是八大山人的 本领、八大山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