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古代有哪些子承父业,且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有哪些子承父业,且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

在绝大多数父母眼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件好事。无论长辈的才能是有意传授还是无心传承,当这些才华在下一代身上展现出更加夺目的色彩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要说到家族传承,史家很难跳过。中国古代收获赞誉最多的司马迁,就是典型的子承父业还青出于蓝的例子。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自己的身世。他一路往回追溯,最终把自己的血脉定格在重黎氏身上。根据《尚书》记载,重黎氏承担着类似史官的工作。在司马迁眼中,家族作为史学传承者的起点,就在重黎氏。而重黎氏传着传着,就到了司马家这一阶段。

虽然后来司马家在朝为官者,多是做些与史学无关的工作,作为家族文化传承的史学研究方法还在,史官的职业道德还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深刻的践行者。

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司马谈成为汉武帝的太史令。作为汉初著名学者,司马谈通晓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墨家和阴阳家学说。现存的《论六家要旨》,就是司马谈广博学识的证明。从这本书中,我们可能感受到司马谈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学术倾向,也能感受到他明晰的思路和批判精神。而这些治学思想,尤其是兼容并包和批判精神,在司马迁的鸿篇巨著——《史记》中都有所体现。

而司马谈早年就立志写出一部优秀的史书,担任太史令期间也收集了大量资料。只是司马谈不幸身染重病离世。在他弥留之际,他仍对他的理想念念不忘,告诉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

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史学世家,拥有这么一位博学而热爱历史的父亲,司马迁从小就收到史学的熏陶,最终在父亲的叮嘱和自己的决定之下,让编纂史书成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时至今日,放眼全球也是无可比拟的。他也许在将来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史学家,也是近乎完美的完成父亲遗愿,比司马谈更耀眼的太史公。

而中国古代不仅在学术界有家族传承,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家族传承,大概就是皇位传承。

庄襄王没能统一六国,但他的儿子带领秦国统一了天下;汉文帝和汉景帝联手创造“文景之治”,而汉景帝之子汉文帝塑造了大汉最辉煌的岁月;康熙和雍正辛辛苦苦为清朝打下基础,而雍正之子乾隆也把大清带到了巅峰。除了这些在帝业上大有作为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角色。

李煜政绩如何,在此不谈。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远比自己的父亲李璟高得多。

现存有幅名画,叫《韩熙载夜宴图》,其中的韩熙载,就是南唐皇帝李璟的宠臣。之所以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熙载和李璟在文学上聊得到一起去。李璟有不低的文学修养,其所作的《摊破浣溪沙(二首)》,也是此词牌的典范。但相比于李煜的文学成就,李璟就显得“一般般”了。

李煜精通诗词、书画、佛学和金石。在中学课本,李煜都占了不小的分量。他的词作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创了新风格,即清新流丽有婉曲深致。

其实谈子承父业,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出于蓝而能否胜于蓝,要看下一代的悟性和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也要看上一代的引导。以史为鉴,父母的美好期望要实现,归根到底也要靠孩子的努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释义: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如何理解有何高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是:靛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指学生超过老师。

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社会规律,我们应对这种现象感到欣喜。如果老师超不过学生,后辈比不上前辈,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健康的社会应该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供必要的支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