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石秀谁更精明?分析完潘金莲和潘巧云的事件才知,武松吃亏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一、水浒的话题性

《水浒传》到底好在哪?有人高屋建瓴指出:好就好在了“招安”上!还有人见微知著表示: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鲜活立体,让人回味无穷。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言,恐怕就好在:太有话题性!何为话题性?就是看完后,让人有股不吐不快的感觉。比如有比较武功,并总结出来了:马上林冲,步下武松。

还有闹心的:宋江啥玩意也不是,梁山好汉们咋就都听他的,非“招个鸟安”啊?继续“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多爽。当然,闹心者并非不懂梁山好汉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这种特殊性,但为了痛快一下,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自然也有看“门道”的。最著名且精彩的是金圣叹!以至于有种说法是,金圣叹把毕生才华都用在了“批注《水浒传》”上。且还着了魔般,来了个“腰斩《水浒传》”,搞出来一本70回《水浒传》——可惜被普遍认为,价值远不如原著!

那么如今的人们看水浒,是否还如此呢?当然会有变化,这是时代发展注定的。

如今人们更习惯于用现代眼光审视了。这其实是好事,毕竟时代在进步,人岂能只埋首在“故纸堆”,不抬头放眼看去呢?

所谓:只有懂得过去,才能明白现在!就如笔者本篇探讨的这个话题:跟武松杀潘金莲比,石秀的所作所为才更显高明吗?在探讨前,先简单回顾下这两个水浒事件的经过。

二、武松杀潘金莲

武松杀潘金莲,是《水浒传》的重头戏之一。武松打虎成名后做了都头,并巧遇哥哥武大郎和嫂子潘金莲。但可惜,潘金莲和武大郎这桩婚姻,明显是奇葩。不说两人长相,只说这缘分,就让现代人感慨,过去的残酷。

潘金莲本来是张大户家的侍女,那张大户看中了潘金莲美貌,想纳为妾。遭潘金莲拒绝后恼羞成怒,便几乎赔本一般,把潘金莲许配给了“三寸钉,谷树皮”的武大郎。

因此武松出现后,让本以麻木的潘金莲起了变化,勾引武松不成,便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劲头,后来跟西门庆搞一起了。而武松也曾努力修补关系,并在出差前对武大郎强调:无论啥事,你都别管,一切等我回来后再说。

奈何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王婆、郓哥,便充当了这角色。没有王婆,西门庆和潘金莲也不会搞在一起。

没有郓哥为赚西门庆的银子,他也不会挨王婆的揍,为了泄愤,郓哥拱火武大郎,“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结果武大郎被西门庆打伤,最终被药死。武松出差回来后,查明真相,由于无法在正常渠道为哥哥报仇,这才私自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

这其实是个悲剧,没有任何一方在此事件中受益。在过去,潘金莲是被指责的对象。如今她虽依然被指责,却更多集中在了毒杀武大郎这事上。而不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扣一顶大帽子。

这就是时代进步造成的,既有人文关怀(对事件的反思),也有鲜明态度,毒杀武大郎,不可饶恕!而武松的处理,则得到了普遍赞同和同情。唯一的遗憾便是,武松虽似乎有预感(出差前提醒武大郎,一切等我回来),却终究未能阻止哥哥被杀。

三、石秀和潘巧云

杨雄杀潘巧云,其实应该是“石秀杀潘巧云”。这也是水浒著名事件,显然跟“武松杀潘金莲”有对照关系。

这种对照关系,是《水浒传》常用的手法,如水浒两次著名的劫法场,江州救宋江和大名府救卢俊义。宋江尽显枭雄本色,玩了一把“反杀”,血洗江州后,这才风风光光上梁山。卢俊义则惨透了,自始至终被虐。且宋江有李逵助力,卢俊义有燕青逞能!

是不是对照关系?若想解读,能读出许多内容来。比如最起码就能看出来,宋江当梁山寨主是靠实力!同时也能看出宋江有多狠!千万别被他动不动就下跪,说软话的窝囊表面给蒙蔽了。

“石秀杀潘巧云”也是这样。石秀跟杨雄结拜后,潘巧云便成了石秀的嫂子。随后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搞在一起了,被石秀察觉便提醒杨雄。反而遭到潘巧云反杀,搞得杨雄认为石秀挑拨他们夫妻关系。

石秀便杀了裴如海等相关人,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清白,并最终一手促成了杨雄在翠屏山杀潘巧云。

整个事件,石秀堪称冷静得让人怕,理智得让人寒,因为他对人心的把握,也太精准了。

比如杨雄杀潘巧云前,似乎有过犹豫,仅把潘巧云捆在树上,但此刻石秀却“递过刀来”,表示:连丫环迎儿也要杀!

但不论怎样,最终的结果是,杨雄和石秀两人上了梁山,都毫发无损!

所谓同是“水浒杀嫂事件”,石秀的处理,不但保住了哥哥杨雄,还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跟武松对照相比后,便产生了一种论调:石秀的所作所为,比武松要精明!那么果真如此吗?

四、石秀比武松更让人胆寒

笔者的看法就一句话:石秀比武松更让人胆寒!理由有两点。

其一:目的不同。武松处理兄嫂之事,一直都奔着“和”为目的。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亲兄弟导致。

如,遭潘金莲勾引后,武松当时虽态度坚决,让潘金莲下不来台,但不久后便摆了一桌“和解酒”,这就表示了武松想让事件平息。咱还是一家人,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且直至武大郎被害,他都没透露过一个字,这也说明武松的“善意”。

因为稍有阅历的人恐怕都明白,有些事情宁肯烂肚子里,宁肯自己遭受误解,也不能说。因为一旦说了,只能让事件无法收拾,武松做得堪称完美!

再看石秀,他的目的就是拉着杨雄上梁山,当好汉!两人结交之时,石秀就遇到了戴宗,邀请他入伙梁山。杀完潘巧云后,石秀便立刻建议上梁山,杨雄能怎样?只能跟着了。

须知杨雄是有身份、有前程的人,在蓟州是“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手”,且跟知府关系还非常好。若真是为哥哥着想,哪个兄弟忍心,让哥哥丢掉前程?很少吧。因为处理方案,并非就只有“杀掉潘巧云”,这明显是双输!如让真相大白后,杨雄完全可以休妻啥的,这都比最终,杀嫂(妻)要强得多!

可石秀却先杀头陀,“头陀把衣服正脱下来,被石秀将刀就颈下一勒,杀倒在地,头陀已死”,随后再杀裴如海,“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搠死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自然杨雄也就只能杀掉潘巧云了!所以,笔者才说“石秀冷静得让人怕,理智得让人寒”。为了上梁山这个目的,他与其说是救杨雄,不如说是毁杨雄!

其二、性质不同。这个好理解。先看武松,他最终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是因正规渠道走不通,西门庆用银子收买了县令,让他无处申冤。这才逼得武松不得不私自报仇。也就是说,倘若有正规渠道,武松绝不会如此。

但再看石秀呢?他分明就是故意为之!也就是说,武松虽不能说他是“建设者”,却不会主动做“破坏者” ,他心有敬畏!因此最初才显得有些束手束脚,笨拙了些。而石秀却是典型的“破坏者”,其精明是建立在肆无忌惮之上!

因此,不是石秀比武松精明,而是他远比武松更加让人胆寒。其实就是没法跟武松相比。一个出于和(公),出于敬畏,一个出于私,出于肆无忌惮,这能一样吗?

倘若说,人的精明,仅仅服务于自私和破坏,那么这样的精明,不要也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