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级“驴友”昆仑偶遇西王母!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 2023-07-11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一个名叫不准(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在河南汲县盗掘了一座战国大墓,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后人在这批竹书中整理出一部记述周穆王游历天下,并会见西王母之事的书籍,定名为《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

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历时 543 日。文中言之凿凿,详细记录了日期、方向、地名、里数,以及西域部落、语言和物产等等,加上出自战国古墓文物佐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时人认为可信史料,多次引用。

班簋

《穆天子传》中提到穆王有三位重臣——毛班、井利、毕矩。这三位重臣在近年来发现的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篇中以周王朝最高官僚“三公”的身份出现,除毕矩在《顾命》中为“毕[鸟亘]”外,毛班和净利的名字完全相同,其中毛班的名字甚至还出现在了穆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班簋”的铭文中,可见其人存在可信!

展开全文

按照《穆天子传》文中所叙,周穆王穿天山,登昆仑,终于抵达“西王母之邦”。并择吉日甲子,穆王向西王母献上白圭玄璧和彩色丝带,后在乙丑日借西王母的瑶池设宴款待西王母。

在宴席上西王母还为周穆王唱了一首: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意思是:白云高高,丘陵蔓延,道路悠远,山川间隔,将来若大王不死,还能回此地来相见?

周穆王也回了一首: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意思是:我回到东方的国土,一定好好治理天下,等到国泰民安,我再回来看你。大概三年时间,我还回到你的身边。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穆王在“西王母之邦”待了四十四天,西王母与周穆王依依不舍离别,并许下三年相见之约,走前周穆王还亲手栽下一棵槐树,立了一块石碑,上刻“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

可惜期满,周穆王没有再回来见西王母,只留了上面两首千古传颂的佳句,给人无限遐想。就连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歌里如是感慨:“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看着《穆天子传》记载的穆王拜会西王母的感人故事,可又难免让人猜测其真实性,周穆王是历史真实人物,没错!(

周穆王姬满(约公元前1026年—约公元前922年),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在位期间,曾征犬戎(一作畎戎)

,伐徐戎,作甫刑(亦称《吕刑》)

可西王母在大家心中那可是非常熟悉的神话人物啊!他们怎么会相遇呢?

西王母,民间俗称“王母娘娘”。“因所居昆仑丘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但如果把《山海经》和《竹书纪年》对西王母的描述组合起来,不禁让人联想西王母的原型会不会是埃及女法老呢?

199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古埃及丝绸的使用》,讲述在埃及底比斯一个墓地里,考古专家从古埃及第21王朝时期(大约处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一位女性木乃伊头发上,发现了一块布,经过技术鉴定确认是丝绸,毋庸置疑,丝绸源于中国。而周穆王时期正与古埃及第21王朝处于同一时期!

《穆天子传》又记载周穆王对西王母非常尊敬,“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什么样的“女王”会让周穆王如此客气?显然,肯定是实力强悍的文明,古埃及正符合这一特征,周穆王“好献锦组百纯”也就是还献了不少丝绸,这就解释了埃及女法老头上的丝绸来源问题。

另外,从埃及开罗到西安的直线距离约7000多公里,也就是14,000多里。周穆王当时不可能走直线,而且来回又经过几个小国,所以《穆天子传》记载来回3万5千里行程是比较符合到埃及来回的距离!

那么,时间,人,物,地点都为西王母可能是埃及女法老的猜测提供了佐证!这样看来,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相会虽然富于传奇色彩,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三千多年前帝王级“旅友”,为后人谱写了一段传世的“外交情缘”!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