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的关键(《孙子兵法》听书笔记 06 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孙子兵法》听书笔记 06 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

关键点:怎么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上兵伐谋:

寇恂:伐掉主谋的人,直接杀皇甫文

晏婴:伐掉对方的心头念想,不让范昭乱来。

二、其次伐交:

张仪欺楚:利益诱之破坏外交。

英布降汉:杀使伐交。班超出使西域,招降鄯善国。

三、其次伐兵,下策攻城

攻城太惨烈,灾难性的战争,劳民伤财太大!下下策。

 

金句:

1. 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了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

2. 伐掉对方想打仗的念头。

3. “实者备之,强者避之”,一探虚实很实很强,就不要打。

 
自我总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讲,我们就专门讲“不战而屈人之兵”。
怎么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伐掉对方的计谋,伐是谓语,谋是宾语,伐掉他的谋,也就是说要打消掉他的计谋。
怎么伐?

1. 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了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

例子:东汉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兵万人的叛将高峻,之前打了一年都打不下来。寇恂大军一到,高峻就派了军师皇甫文作为使者来见,寇恂二话不说,把皇甫文直接推出去就斩了,然后让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

“他的军师没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赶快投降;如果不想投降,那就固守吧,看看能怎么样。”

高峻马上就投降了。
寇恂解释,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探我们的虚实的。
如果留下他,放他回去,皇甫文一路来观察我们,他就已经想好了怎么跟我们打了,回去他俩就商量,定计来对付我们。我把他杀了之后,高峻就没了主心骨,他就吓破了胆。这就是上兵伐谋,他伐掉了高峻的谋,这个谋就叫皇甫文。
2. 伐谋是伐掉他的心头念想

在酒桌上就把敌人的百万雄兵给退了,这个是春秋晋国和齐国的故事。
例子:晋平公想攻打齐国,就派范昭做使臣去探听虚实。齐景公高规格地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就说,我想讨国君杯中的酒喝,行不行?
晏婴把杯子换了,就是不跟他喝一个杯子里的酒,以免乱了上下尊卑。他跳舞要奏成周之乐,这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我们诸侯国是没有资格演奏的,他偏要乱来,所以太师也不给他演奏。
范昭回到了晋国,向晋平公汇报说,齐国不能打,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婴识破了,我想乱他的礼仪,又被管音乐的太师给识破了,所以齐国有贤臣,不能打。
“实者备之,强者避之”,一探虚实很实很强,就不要打。
二、其次伐交:

1. 利益诱之,破坏外交

伐交就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坏他的外交,绝了他的外援。
例子:张仪欺楚

战国的谋士合纵连横,苏秦、张仪都是干伐交的活。张仪伐掉楚怀王和齐国的外交联盟,就是一个伐交的典型案例。

秦国的丞相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访问楚国,引诱楚怀王,说如果你跟齐国绝交,和秦国结盟,秦国愿献出桑榆之地六百里给楚国。
楚王因为利益就忘了本谋-结果张仪欺楚

马上就派人去跟齐国绝交。绝交了之后,又派一个将军去秦国接收桑榆之地。张仪称病不出,不见。

后来当面辱骂齐王,让全天下都看到他跟齐国已经彻底闹翻了,来取信于秦国,取信于张仪。

这时齐国不仅跟楚国绝交,而且马上转头,他去跟秦国结盟了。
2. 杀使伐交

两国竞相用外交手段拉拢异国,杀掉竞争对手的使臣,逼迫目标国和其结盟。
楚汉相争的英布归汉

班超出使西域,招降鄯善国
三、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是万不得已之法,因为你要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这得三个月时间,挖战壕,堆土坡,构筑攻城阵地,又是三个月。
攻城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攻城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孙子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上兵伐谋如何正确理解

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是从军事谋略上须高人一筹,通过谋略的良好运用破坏敌人的战争计划,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上兵: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
伐谋:从谋略上进行较量。

上兵伐谋

谋先于战,未雨绸缪,料之先而知己且知彼,是为伐谋,这就像生活中的,你不是别人,但是你却知道别人想什么,你想以用先知的方法制约别人,这样你就是伐谋.当然伐谋是有双方的,你伐他,他也伐着你,而取伐谋为上,就是意味着你在前期的谋略政策战争中能先取得胜利...可以比较作~~一个虚无的战争氛围,双方面思想的交锋...双方没有实际的触及对方.(思想交锋啊..)
同样,伐交者以外交,用利益需求相互制约着,然后用实际利益来影响和促使对方的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纯外交的强弱也一般决定是国家政治的特点,当然用基础话来说,我觉得可以比喻成两个人的接触战(指不再是虚无的思想交锋,可以用话语试探等来得知对方是思想~),也是属于智商团们的战争...
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说不妥了,那咋办?开打!!等等..如果你拳头比人家大,身体比人家壮.打起来就容易点吧,受到的损害也小,这就是伐兵了.伐兵者,就是比兵锋,确定是思想路线,接下来的就是纯军事的了,这个可以参考战争论,战争的定义就是暴力的使对方屈服与服从,思想是损害,ok,伐兵吧!相对的攻城,古代十可围城,十倍的兵力才能攻城,所以,可以说明攻城是很无奈的做法,是很不顾损害的做法,所以说是下策~~这个不用比喻了,两虎打架,哪能都不流血~~呵呵

上兵伐谋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

要达到某种目的,最好先使用谋略,其次是通过外交技巧,再次是通过击垮对方的军队,最次才是攻破对方城市。

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其次伐兵: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④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扩展资料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