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猜灯谜?元宵节马上来了,各地风俗都是吃汤圆看花灯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元宵节马上来了,各地风俗都是吃汤圆看花灯吗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通辽市,地处辽宁吉林交界处,是中国蒙古族人民第一大的聚集地,由于蒙汉群居的关系,本地元宵节的习俗,有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蒙古族在正月十五的时候,要举行祭月的仪式,这源于蒙古族先前信奉的萨满教,萨满教在忽必烈时期,被藏传佛教所取代,但这个祭月的习俗却流传下来。

一到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火堆旁,在长老的诉说中,默默的祈祷,在祈祷结束后,大家载歌载舞,将快乐的舞蹈传染每个人的情绪,大家会高声合唱,满满的幸福快乐。

祭月的仪式成为蒙古族人重要的仪式,他们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无病无害,虔诚的像月亮献上最好的美食。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少女,在马头琴悠扬的声音中翩翩起舞,场边的蒙古族大叔,唱起了悠扬的的牧歌。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人们,经过几百年的改变,但古老的民俗依然照旧。

正月十五的当晚,除去重要的祭月仪式外,蒙古族各家各户,都要点燃大型酥油灯,有条件的要到寺庙观灯节会。灯节会上点上许多摆成各种图案的酥油灯,还要陈列各种酥油花。所谓酥油花是用酥油掺羊油塑成佛经中的各种神仙和传说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及兽类,按故事情节摆放。各种塑像均为彩色,在众多酥油灯的照耀下,绚丽壮观。

酥油灯和我们汉族的花灯相似,由于是蒙汉混居地区,蒙古人民的习俗,也时常融合了一些汉族的文化,拿每年元宵节里的“走百病”来说,这是蒙汉人民都很喜欢的运动,这不仅是一种类似健身的活动,也是传统的元宵节习俗之一。

一到元宵佳节的夜晚,大量的人们开始陆续出门,开始了这项活动。“走百病”的意思是:走出家门,将陈年老病都带出家外,经过月亮的照射下,这些毛病就会丢到家外,回家后就会健康开始新一年。

原本宽敞的街道,在“走百病”大军的出动后,马上变得拥堵异常。每年这时,都成了交警部门最紧张的时刻,规划好路线,来迎接相继出现的人们,在第一支烟花升空后,城市的上空开始了烟火的盛会,在地上观看的人们,不断会发出惊叹与尖叫。

直到深夜,人群慢慢退去,正月十五的节目才渐渐结束。回到家中的人们,吃着软糯的汤圆,看着圆圆的月亮,在甜蜜与美满中,过完了这个传统的节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