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西法麦田

北上广深大司马都待过,按愉悦度排名是广北深上,不过这只是个人看法。上海市区虽然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但上海地区从历史上就是江南的一部分,在辉煌的江南历史中,自有其辉煌的一页,而近代的发展更是堪称奇迹。

请输入标题 bcdef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名城巡礼(稿件发完之前欢迎继续赐稿)

苏浙豫的朋友们相当给力,期盼每省都不缺席:

直辖市:北京 天津1 天津2 重庆

黑龙江:哈尔滨 阿城

吉林:四平

展开全文

辽宁:抚顺 朝阳

新疆:伊犁 喀什 哈密 和田

内蒙古:呼和浩特

甘肃:兰州 武威 酒泉 敦煌

宁夏:银川

青海:西宁

西藏:拉萨

山西:太原 大同 长治

陕西:西安 宝鸡 汉中

河北:石家庄 邯郸 承德 正定 涿州

河南:郑州 洛阳 安阳 开封 邓州 滑县

山东:济南 青岛

安徽:合肥 安庆 马鞍山 歙县

江苏:南京 苏州 扬州 镇江 如皋 吴江

湖北:宜昌

湖南:长沙 湘潭

江西:上饶 贵溪

四川:成都 达州

云南:昆明 大理 丽江

贵州:贵阳 海龙屯

浙江:杭州 宁波 绍兴 台州1 台州2 湖州 舟山

福建:福州 南平

广西:合浦

广东:广州 汕头 河源

海南:

台湾:

日本:京都 奈良

法国:巴黎

斯里兰卡:康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也不是区区几千年来才形成的。相对于黄河这条比较新的河流,长江这条历史久远的大江,在历史时期曾经不止一次的形成属于它的三角洲了。

潮起潮落,海平面的屡次变化,从冰川期的海退到间冰期的海侵,古三角洲也从镇江一路延伸到东海海平面以下80米左右(那时海退,大陆海平面在现在海平面以下80米左右)。

上海的前世:长江里的泥沙

1

距今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长江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改道,经由浩浩荡荡的江水塑造的新三角洲也在此次改道中形成。

一般来说冲刷沉积的携带能力不超过200公里,即是在山间特殊地形下强烈冲刷沉积作用下也不超过500公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其沉积物和径流量有着密切关系。

长江的第一个沉积区是四川盆地,岷江、沱江、嘉陵江的沉积物大部分沉积在此;长江的第二个沉积区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江汉平原承接者汉水得到沉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消失与汉水的沉积物密切相关,洞庭湖承接着澧水、阮江、湘江的沉积物,现在也从八百里洞庭湖碎成三块了;长江的第三个沉积区是鄱阳湖,承接着赣江的沉积物,鄱阳湖作为一个地质构造湖一直丛北向南不断移动;自此以下,从皖南山地到江淮丘陵再到宁镇丘陵,一直是长江入海口的最后一个沉积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区。(直观感觉上是清水冲刷厉害一点,实际上随着理论的发展,发现高密度泥沙浊水冲刷能力也极其强大,比如最近几次黄河排沙改变了以往冲刷河南、淤积山东的模式)

长江流域

中国的菁华之地

与其他典型三角洲不同的是,长江径流与潮汐对于三角洲的塑造的地貌作用更大。河流流动过程中,各种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胶体,夹杂各种碎石沙粒泥土,因胶体具有稳定性,沿途并不会沉降,一直流入出海口附近,海水里的正负离子会破坏胶体,泥沙碎屑也就在入海口沉积下来。

河流入海口的沉积能力与泥沙含量、径流流量有着极强关系,泥沙多了或少了,形成不了稳固的胶体;径流多了,破坏胶体形成,下流冲刷能力增强,入海口地区泥沙难以沉积,形成不了三角洲地貌。

潮汐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塑造主要在河口沙洲、水下沙坝和各种泥坪,强烈的海潮作用下,长江沉积物从入海口一直向南延伸,甚至远达东海深处。主河道周围受潮汐影响形成各色沙坝,沉积物增多后露出水面,形成沙洲,连续沙洲再受沉积作用形成沙岛,沙岛面积增大挤压孤立水汊,与大陆练成一体,如此不断循环,在古三角洲基础上向海洋延伸陆地面积。

从前的长江入海口大约在今天镇江与扬州之间,宽阔的河口长达几十里,长江两岸形同孤岛,潮汐作用可深达今日九江一带,到了南朝时期北方索虏以岛夷称呼南朝政权,与此不无关系,而近日江面只有区区一二公里,远不及当日江面几十里之盛况。

随着6000年前大海侵的结束,新的长江三角洲亦开始成陆,太湖流域的平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以常州、无锡为主的海积平原,以苏州、嘉兴为主的湖积平原,以上海为主的高沙平原,反应着不同类型作用下太湖流域形成的沉积平原。

如果我们观察秦汉地图,很明显能够发现当时三角洲不够尖锐,与今日三角形不大一样,是一个比较圆弧的外形,说明着此时长江沉积成陆作用还不大明显,沉积物还在水下缓慢沉积。

真正大规模沉积成陆是最近2000年来发生的事,大大小小的农业开放发结束了南方湖泊河塘的寿命,围湖造田,修建大堤,云梦泽、洞庭湖等南方湖泊沼泽直接扑街,致使长江沿途两岸沉积模式转变为向下游入海口输水输沙模式,三角洲形成速率逐步加快,在全新世海退后形成的基础上大步成陆。

上海地区的成陆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北部的沉积,一个是南部的侵蚀。上海北部受科氏力影响,长江不断向东南方向偏移,致使南岸沉积物顺着海岸线不断向大海延伸,形成今日的宝山、川沙、南汇地区;南部则是潮汐不断侵袭南岸海岸线,导致沉积物大部分跑到宁波一带,致使海盐、金山、漕泾地区不断接近大海,甚至淹没沉入大海之中,形成孤岛。

4000年前当长江入海口在扬州一带时,上海海岸线在嘉定、南翔、奉贤一线;两晋时期入海口移动到江阴附近时,海岸线在娄塘、上海、拓林一线;隋唐时期入海口移动到南通一带,海岸线在江湾、周浦、金山岛一线;宋元时期入海口移动到如皋附近时,海岸线在宝山、月浦、江湾、奉城一线;明清时期随着入海口移动到崇明一带时,海岸线在川沙、南汇和金山一线;进入近代后,随着泥沙不断沉积,崇明岛迟早有一天变成崇明半岛,而新的入海口将会生成在横沙岛附近,今日上海滴水湖一线海岸线再次会向海洋延伸。

太湖与春申君:文明的退与进

2

早期太湖流域文明的不断演化与文化断层,这在上海西部地区的低矮山头和沙岗之上有着准确的分布,低矮的山丘和沙岗是多水平原早期居民生存的重要据点,因此相对很容易发生文化遗址积压现象,也很容易在考古过程中上找到。

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广富林文化再到马桥文化后到春秋吴文化, 上海地区抑或说太湖流域早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其不断产生发展,又不断奇异消亡的历史,连续出现多个文化断层,在断层之后又迅速的从落后状态发展到先进水平。

文化断层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太湖,从孢粉测定到古土壤分析、古树埋藏,均指向着洪水泛滥与文明停滞的关系,在太湖地区相继发现了两层树木沉积,既上树木层和下树木层。

太湖如海

对江东早期文明影响极大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从芜湖到溧阳的一条河流——胥河,长江一条不为人知的特殊入海支流,流入了太湖,而那时长江入海口就在镇江与扬州,距离芜湖不足200公里。 可以想象,温热期的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量河水涌入长江河道汹涌的朝大海流去,流到如今南京一带时,受到宁镇丘陵的约束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大量河水倒灌入古丹阳湖,又通过古丹阳湖的溯源侵蚀河道——胥河,倒灌入太湖,结果太湖流域爆发超级大洪水,迫使人口四散流失,出现文化断层。

故此,当地的陶器制作、稻作农业、大型工程和家猪饲养、桑蚕养殖、玉文化,始终仅仅停留在高度繁荣的局面,不能突破发展到更高的方国阶段,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南方仅有在成都平原地区发展到了王国阶段,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追溯最早的中国。

相传泰伯南奔,文身断发,为江南地区带来了最初的文明,但这可能是虚构的事实,目的可能是拼接上吴人和周王室的关系,尽管早期吴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关系确实很紧密。

吴人的最初是来自于南京宁镇丘陵一代的湖熟文化,与商周文化有极多的相似之处,反而和太湖流域的文化差矣极大,比如炊具,宁镇丘陵湖熟文化是鬲、甗,陶器风格类似商周,太湖流域是鼎、釜,陶器风格与浙闽一致。

春秋晚期晋楚争霸,晋国为了开辟第二战场,派遣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前去吴国助力争霸,结果吴人为避楚人兵锋,一步步开始从宁镇丘陵南下太湖流域东部地区的沿湖低矮丘陵,与南方的越人之间逐渐发生了战争。

公元前473年经过多年战争,越王勾践灭吴,势力北越淮泗,直达琅琊。

公元前313年,楚人东取越国,迫使越人离散,南浮沿海诸岛,遂以吴地为江东郡,楚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开始大规模快速融合。

公元前263年,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公元前249年,为了躲避淮北战乱,遂改封于江南。 黄歇于是在江南地区大修宫殿和基础设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