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末年,崇祯换成朱棣会有转机吗?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会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明朝末年,崇祯换成朱棣会有转机吗

我认为是会有转机的。这种转机不是逆转必然败亡的结果而是多延几十年的国祚。

我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天灾

明末处于中国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明朝末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奇寒无比,不光北方地区,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都狂降暴雪。气候环境的恶劣,让许多人非正常死亡,农业生产也遭受破坏,导致人口持续减少,也就是明末的人口基数在下降。

2、农民起义

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许多自耕农沦为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佃农,他们一边遭受地主的盘剥,一边还要向朝廷缴纳赋税,这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许多人遭受不了严重的压迫而流亡,再加上明朝政府没有处理好流民问题,这些流民开始官逼民反,反抗明朝政府的统治。相反明朝政府这边坚持武力剿灭,但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也让明朝的卫所屯田制被破坏,导致许多地方军队都战力低下,这才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3、北方边患

明代立国之初就曾多次出师塞外北伐,特别是明成祖更是五次亲征漠北,连最后的驾崩都不在京城而在漠北。后陆续又沿北方边境设立了9个军事重镇(九边重镇),用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明成祖之后明朝更是转为了完全防御的政策,这在当时表现为:撤销东北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和位于今越南境内的交趾布政使司。自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境几十万精锐丧失殆尽,明朝更是无力对北方游牧民族发动战争,遂采取消极防御战略,这种战略更是为后来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绕过大同,进逼北京城下,入掠京师数日之久)埋下了伏笔。至明朝万历末期,北方蒙古已经衰败,但是东北方向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并于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全歼明军,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开进攻明朝边境辽东地区,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先后在辽沈之战、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让明朝中央政府几乎无兵可用,明朝在山海关之外的领地尽失。清朝后来更是入主中原统一全国,让明朝再无复建的可能。

4、苛捐杂税

明末苛捐杂税数不胜数,老百姓苦不堪言,明末的苛捐杂税多起于万历时期,比如著名的明末“三响加派”(辽饷、剿饷、练饷)

5、皇帝平庸

明末的皇帝大都资质平平,无心政事。比如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明天启皇帝沉醉于木工事业、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刚愎自用,识人不明,用人总疑。

6、藩王众多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宗藩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有明诸籓,分封而不裂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世袭罔替。这种制度让明朝的藩王大多碌碌无为且好吃懒做,还不用缴纳赋税。特别到了明末,藩王领有的土地和人口让国家无税可征,无兵可用。你以为这就完了?他们不但碌碌无为,而且还充当贪官污吏的保护伞,有的更是直接欺压平民百姓。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明朝灭亡的原因,那么问题的答案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如果明末的皇帝不是崇祯而是朱棣会不会改变结局? 答案当然是:“肯定不会”。因为明代灭亡的原因中天灾人祸几乎无可避免,也就是说“气数已尽”。而且土地兼并的剧烈导致的经济崩溃也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统治阶级的腐败更是决定了明朝政府不会在明末有什么改变命运的作为。但是如果换成了朱棣,那么皇帝的资质和能力但是可以有很大改变,至少会有识人之明、用人不疑。比如我觉得朱棣应该不会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了袁崇焕,更不会见死不救卢象升,也不会有重大军事指挥的失误(松锦之战中力催洪承畴主动出击,全然不考虑主帅洪承畴的战略布局、在陕西同样的剧本让陕西总督孙传庭兵败而亡)。崇祯两次军事指挥的重大失误中,前者让明朝中央最后一只大军覆灭,后者让李自成占领陕西,建立大顺,次年即出师北伐,攻占北京,逼得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如果明朝中间军队的战力还在,那么以朱棣的才能,我觉得明朝至少可以再延续几十年。

图片来源:百度

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会咋办

朱标,朱元璋的嫡长子,九岁就被立为吴王世子,从十三岁那年被立为大明朝的首位皇太子算起,在太子位置上一蹲就是二十四年,直到因生病去世。

与生于草莽、长于江湖、立于丛林里的“食肉动物”朱元璋相比,朱标这朵由马皇后和名士大儒宋濂在温室里培育的名花自然就多了份儒雅仁和,少了些霸气硬朗,“仁柔孝友谊,出于至性”。

这从点上来看,父子二人其实有着天然的对立性,这也为他们之间产生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以及若无似有的矛盾提供了孕育的温床。

朱标画像

朱标的实力

朱标这个皇太子的含金量之高,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

与其他皇太子所不同,朱标的东宫没再循照惯例单独开府,而是直接把朱元璋这个皇帝的核心班底原班人马再完整复制出了一套太子班底:左丞相李善长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任太子少傅,常遇春任太子少保,其他开国重臣在太子属下各司其职。尤其是常遇春,朱标还娶其女常氏为太子元妃,结成了翁婿关系。

这个班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朱元璋把帝国执政资源全都押在了朱标身上,没留任何余地,同时还彻底断了其他皇子争嫡的任何非分之想。朱标这皇太子的含金量和存在感,放在历史长河中恐怕无出其右者了吧?

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朱标造反的话,就不但是造朱元璋的反这么简单了,几乎就等于造自己的反了。

朱元璋画像

不过话也说回来,这种情况下的朱标造反是没可能的事情了。道理非常简单,他能说服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帮他反对朱元璋吗?没可能的事情了。

事实上,朱标也从未动过提前抢夺皇位非分之心。他就安安静静地做他的太子,可是他不能。

朱标的困惑

朱标的困惑不是皇帝老子总想着“换马”。真实情况是,直到朱标病死朱元璋都从没想过让其他儿子取代他,他的地位非常之稳;朱标的困惑也不是其他兄弟们为了争夺嫡位而对对他放冷箭耍阴招,他的太子之位绝对安全。

朱标的困惑在于,他与父皇朱元璋既不志同道合,又都有点相互瞧不上。

朱标完全不认可父亲的执政方式,认为他过于苛政,随意用合法暴力机器大批量消灭权势功臣和贪官污吏的肉体。而对朱元璋来说,他虽然知道第二代守成之君不必彪悍,只需仁政爱民,可每当他看到遇事每每都一脸恭谦温良、斯斯文文、不徐不疾、有礼有节的朱标,有名之火就腾腾按捺不住,痛心这个长子一点也不像老爹。

朱元璋画像

总之,这对父子之间、皇帝与皇储之间虽然好像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对抗性矛盾,但二者的关系还是有点怪怪的,是那种有点尴尬的怪。

朱标的“造反”

与太子刘据、李承乾等公开起兵反抗父皇刘彻、李世民不同,朱标对朱元璋的“造反”不是起兵夺位,而是造的思想上的有关执政方式的反。

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让牵扯进来的三万多人都送了命。对于几乎杀红了眼睛的朱元璋,朱标看不下去了了,他劝谏父亲“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杀人上瘾,恐怕会不再受上天眷顾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话火力实在够猛,这也许既刺伤了朱元璋的自尊心,又可能让他对朱标的“软弱”极度鄙视。

朱标的老师宋濂也卷入了“胡惟庸案”,在马皇后的求情下朱元璋才把宋濂由杀头改成流放,暂时收监。极重感情的朱标多次向朱元璋求情,想从牢狱里捞出宋濂。求的次数多了,就惹怒了朱元璋,他黑着脸对朱标撂下狠话:你发善心行慈悲可以是可以,但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

宋濂画像

朱元璋这句话的份量极其严重。这虽然只是朱元璋感受到皇权受到冒犯时的怒不择言,可在朱标看来却是父亲对自己不孝、不臣等大不敬甚至野心的失望,堪称杀人诛心之语。失望又绝望、委曲又委屈的朱标跌跌撞撞出了大内,直接跳进了太掖池试图自杀,这是他所能做的另一种层面的自杀式强硬反击了。

朱标被救了上来。可是,就得了他的命,却救不了他的病,他的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距离朱标走远他的生命历程还有一年时间。这年,他奉朱元璋之名前往西安考察迁都事宜。从西安回来后,朱元璋让朱标在处决死刑犯的文件上签字,朱标认为太子认为处决范围过大,建议说“立国当以仁为本”,也就是要仁政治国。朱元璋听完后平静地说,你这是在教我怎么做皇帝吗?朱标则惊骇异常,不知所措。

朱标的身后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