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奇对水晶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马林科夫的改革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马林科夫的改革

苏联伟大领袖,苏联的建设者——斯大林去世后,作为其部长会议主席的接替者,马林科夫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但是后来成为克格勃主管的贝利亚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鲁晓夫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政权的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由于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农民纷纷期望苏联政府能够取消余粮征集制,并开始着手恢复经济,马林科夫开始了一项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个人崇拜”这个术语来总结苏联在斯大林晚年时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势,并首先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具体行动是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论述,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进程,逐步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纠正工作,提出了集体领导原则。其次,马林科夫主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处决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错案的直接制造者贝利亚,改组了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院。
经济上,马林科夫认识到苏联在日用消费品工业在生产、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是落后的,由此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向重视重工业那样地重视轻工业,用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去发展轻工业,开始将经济重心调向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将生产的重心调向日用消费品上来,将经济生产的目的定位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文化水平”。
马林科夫坦率地承认苏联粮食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部门依然落后,农民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蔬菜以及畜牧产品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由此开始着力解决“二农”问题(农民、农业)。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提高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降低对农税收的标准和农民副业缴售的标准、免除农民拖欠的农业税款、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以及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农业技术干部。马林科夫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当时甚至流传这样一种传言,即马林科夫是列宁的外甥或养子。
行政上,马林科夫着手调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机构、精简报表(公文)、缩减行政费用;纠正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加强经济核算,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制裁亏损企业。
外交上,马林科夫紧缩关于爆发世界大战的估计,将外交重点由消灭帝国主义转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上来——回归了列宁的主张。
他开始摆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提出经济将担负不起过于庞大的军备,指出核军备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主张节制军备。
在马林科夫对外政策的主导下,苏联恢复了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了苏联同土耳其、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与阿富汗、印度、芬兰等国家有了不同层次的往来。这时期,苏联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缓和”这个名词。
实际上,苏联这一系列外交上的获胜是对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起的冷战的沉重打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马林科夫对原有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与邓小平的改革类似,但是这类改革并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在计划经济内部对计划经济的完善。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
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
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
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
同时,纠正了部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带来的弊端,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客观上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在农业上,苏联连续两年迎来了大丰收,谷物的出口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一方面保障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福利上,马林科夫保障了失业工人的权益,从而将苏联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为公平。
从各个方面看,在马林科夫改革后,苏联的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并且生机勃勃,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改革可以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以内,苏联的经济仍然将保持高速、健康并且稳定的增长,那么冷战的结局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问题出现了。实际上,我们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时代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过来人的角度出发,是在其局限性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后果的时候才真正认识,或者开始认识的。而在当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便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斯大林模式,苏联只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水平,达到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因此,马林科夫的改革无疑是及时的、高瞻远瞩的,但是很可惜,往往这种及时的改革也不会被人们所认同,只有当其遇到危机时,人们才会思考变革,这也正是马林科夫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原因。
马林科夫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失败,即不是由于改革的某项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苏联国情,从而导致苏联经济衰退而不得不终止,事实上,马林科夫的改革相当成功,并且它是被人为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人为的终止了。
马林科夫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马林科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强烈反弹,而马林科夫本人又属于适合集体领导制的类型,对赫鲁晓夫一再忍让退步,最终被赫鲁晓夫等人赶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层,改革被迫终止。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无异于一种恢复列宁时期的民主的风格,并且从个人来说,马林科夫也希望出现集体领导。而且,马林科夫取消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大量特权,并且精简了大量冗杂的机构。显然,宽松、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马林科夫的政治改革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并且减少了社会内耗,使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人民的主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马林科夫在面对反对派时态度相当犹豫,并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其次,从经济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克服了斯大林模式中最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马林科夫所主张的主要是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因此这对促进苏联国内消费相当有帮助,同时,这大大改善并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升,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健康的体制将非常有益于苏联的经济沿着良好的轨道继续发展。 此外,马林科夫下放了企业的自主权,这就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并刺激劳动积极性。不过,由于分配原则与计划是否完成仍然挂钩,企业和个人为了达成目标而人为缩小计划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
但是,从长远来看,轻工业优先毕竟不是一个可以保持国家国防实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项目,不过可以考虑斯大林模式和马林科夫模式结合使用,就如同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互相辅助一样。
从外交上来看,马林科夫的外交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地孤立帝国主义国家,为苏联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外交环境。同时,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管制,给了东欧国家充分的自主权,使东欧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线路,而苏联也有可能借鉴这些改革的经验,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基本上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当有益的,如果长期实行应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英超联赛赛程现在的是哪俩对在对阵

北京时间今晚 明天凌晨会有英超比赛
具体对阵如下
2020-01-01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