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史权力有多大?古代御史台是什么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代御史权力有多大

明代的监察御史为七品官,但权力很大,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小制大这种方法来制衡其他官员。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明朝的监察御史。

明初延用的是元朝的制度,元朝的监察机构被称为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都察院,加强了其权力。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为正二品,与六部同称七卿。“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权力是相当之大。

左右都御史之下则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置御史一百十人。他们的职权是“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御史中巡按御史权力是相当之大,“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巡行所至地方,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御史的权力是很大的,但权力大官阶再大,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其官阶比较小。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古代御史台是什么职务

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谒者台并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御史台介绍: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

御史台到明代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明代都察院领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等,完全是监察机构。

谏官,御史,宋朝中央监察体系如何有效

御史督百官,谏官劝皇帝,这是当时朝代的历史背景。

宋代从建国以来都沿袭唐朝的监察体制,和治理朝政的一些事务,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

我国从封建社会起就一直重视监察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作用,监察制度更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部分,且影响深远。唐代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监察体系,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宋代的中央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转型和融合时期,在监察制度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主要以唐宋中央监察制度之间的演进与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唐宋中央监察制度在时代演进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唐代创置了较为完备的御史台三院制度,到宋朝时御史三院出现了归并的趋势,职能也更加广泛;唐朝的谏官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宋代谏官却开始脱离,职能也随之增多;唐代的御史和谏官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经过演变,宋朝出现了台谏合一之势;唐代的门下省主要掌管封驳事宜,到了宋朝给事中的地位提高,渐渐地开始脱离门下省。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宋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强化专制皇权的内在要求,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按照我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唐宋两朝分别处于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和融合阶段,因此监察制度的变化对后朝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变迁,我国现在正处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借古鉴今,我们可以从唐宋监察制度中汲取精华,服务于当今社会。因此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监察体系,确保监察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建立和完善监察官员选任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浅显建议,希望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都察院和御史台都是御史公署,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御史台设都察院

对于御史台这个机构,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御史台这个机构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了元朝,在各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在明朝统治的初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御史台改成了都察院。清朝入关以后,继续沿用都察院制度。那么,御史台和都察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要撤销御史台?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御史台创建的时间,御史台出现了东汉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代王朝。在唐朝文献《唐六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时以尚书马中台,谒者为外台,谓之三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皇朝因之。”御史台的结构是这样的,设立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2人,这三位属于御史台的高级领导。

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机构组成,其中,台院侍御史4人、殿院殿中侍御史6人、察院监察御史10人。那么,御史台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在隋唐历史文献中非常详细:“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风闻弹事,提纲而已。”由此可见,御史台的主要责任就是弹劾和监察。不过,到了唐朝统治时期,御史台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提升。御史大人成为了正三品高官,御史台开始介入司法程序。

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其职有六: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日西推;四曰东推……”由此可见,御史台开始设计司法审核程序。但御史台也有自己的问题,御史台的机构设计并不大。对各地官员的监察能力不足。此外,御史台的整体地位不算太高,在弹劾和监察的过程中,御史们的底气不足。历经唐宋元三朝以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北伐,将元朝势力赶回了北方草原。不过,明朝沿用了元朝各方面的行政制度,其中就包括御史台。

朱元璋在位时期,皇权的影响力明显提高。作为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敏锐的察觉到了御史台的各方面问题。主要问题有:一、御史台在朝廷的地位不高,无法与其他重要部门抗衡。第二,御史台的机构过于简单,无法有效监控各地官员、第三,御史台的权力范围太小。公元1380年,朱元璋撤销了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的御史台制度。但迟迟没有推出替代御史台的机构,由此可见,朱元璋正在反复考量新机构的地位和职权。

两年以后,也就是1382年,朱元璋正式推出了都察院这一机构。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至于为何要建立都察院,这与明朝的政治结构有关。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全国各方面的事务都需要由朱元璋亲自负责。朱元璋天天忙得焦头烂额,曾经感叹道:“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至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 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由此可见,朱元璋明白自己不可能知道天下的所有事,建立都察院,正是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监察力度。那么,都察院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都察院属于正二品的衙门,与朝廷的六部平起平坐。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被称为“大七卿。”此外,朝廷授予都察院很大的权力。各级御史在正常的弹劾、监察工作中,其他各级官员不得阻拦。

《明史》中记载了都察院的权力范围:“御史为朝廷耳目, 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称言路。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都察院设立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中高层领导。

下分为13道,对于明朝的13个行省,总计设立七品监察御史110人。与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