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的简介?一个字引起的富弼谋反案,夏竦是怎么操作的宋仁宗的态度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7-06

宋仁宗赵祯的简介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一个字引起的富弼谋反案,夏竦是怎么操作的宋仁宗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宋仁宗庆历年间,在吕夷简罢相后,宋仁宗任命晏殊和章得象共担宰相,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杜衍任枢密使,富弼和韩琦为枢密副使。范仲淹、杜衍、富弼、韩琦等人走马上任之后,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也拉开序幕。

宋仁宗

然而仅过半年,朝廷中就刮起了朋党之风,且愈演愈烈,新政也在朋党的争议中匍匐前进。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谋反案,让庆历新政转瞬之间被埋葬,这就是有名的富弼谋反案。

据说对庆历新政非常支持的国子监直讲石介与富弼关系极好,他和富弼经常有书信来往。在他的一封写给富弼的信中,曾建议富弼行“行伊、霍之事”,即效仿商朝名臣伊尹和西汉权臣霍光。霍光是汉武帝去世前留下的顾命大臣,曾有废立皇帝的经历,石介让富弼学霍光,岂不是让富弼废掉宋仁宗吗?这就是谋反,传言石介甚至连废帝诏书都写好了。结果书信泄露,谣言四起,朝堂朝野,人心惶惶。宋仁宗虽然没有表态,但牵扯到此事的富弼、范仲淹均请求外调,离开京城。两人的离京,使得庆历新政摇摇欲坠,再加上后来韩琦、欧阳修也相继离开京城,庆历新政就逐渐被废。

宋仁宗

在富弼、范仲淹等人主持庆历新政之际,却出现这种谋反案,如果说这案和新政没关系,恐怕也没人会相信。据记载,富弼谋反案是由夏竦暗中操作的。夏竦得到石介的信,让使女模仿石介的笔迹,将信中“行伊、周之事”改为“行伊、霍之事”,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周是指周朝名臣周公旦,即石介让富弼要好好辅佐宋仁宗,成就忠君良臣之名。夏竦本来是要就任枢密使一职的,因宋仁宗执意变法,以改革派的杜衍取代他任枢密使。夏竦因此痛恨改革派。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先是,石介奏记于弼,责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倾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久之习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飞语上闻。帝虽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惧,不敢自安于朝,皆请出按西北边,未许。适有边奏,仲淹固请行,乃使宣抚陕西、河东。

宋仁宗

可是,如果细看这件事的过程,却能发现很多疑点,以至于让人纳闷:夏竦是怎么操作的?

1.使女能模仿石介的笔迹吗?古人素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即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字。石介是北宋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极高,他的笔迹岂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能够临摹得了的?让夏竦自己去模仿,他都做不到。即便模仿,以富弼对石介的了解,这笔迹一看便知是假的。

2.如何只修改信中的一个字?古代又没有涂改液,如果修改信中一个字,不可能不留下痕迹。除非夏竦是让人把整封书信都完全地抄了下来,只改了其中一个字。

夏竦

3.夏竦又是怎么得到这封信呢?书信往来一般是双方分隔两地,才需要书信联系。庆历新政期间,石介和富弼同在京城,有什么事直接见面说就是了,何必费劲写书信?如果此信写于富弼在外为官之时,那时夏竦与改革派还没有矛盾,他诬陷富弼和石介又有什么用呢?再回这个问题,就算石介给富弼写信了,夏竦又是怎么拿到的?

捋一下以上几点,我认为石介给富弼写的信和诏书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夏竦让使女改信的事情,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谣言。想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某天,大街突然有人谣传,说石介给富弼写了一封信,信上有“行伊、霍之事”,石介还伪写了诏书。这个谣言随风而飘,飘到朝堂之上,飘到宋仁宗的耳边。富弼的政敌们如获至宝,纷纷以此弹劾富弼,并牵连到整个改革派。只是信和诏书呢?恐怕没人见过。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