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弹劾翁同书,为何让翁同龢恨了李鸿章一辈子?太医和御医是否一样,到底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曾国藩弹劾翁同书,为何让翁同龢恨了李鸿章一辈子

李鸿章的父亲是曾国藩的同年进士,李鸿章又拜入曾国藩门下,平时唯曾国藩马首是瞻。而曾国藩能够成功弹劾翁同书,李鸿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翁同龢有足够的理由怨恨李鸿章。

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犯事,曾国藩怒而弹劾

翁同书曾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翁同书任安徽巡抚,驻扎定远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皖江浙三省,安徽是太平军主要活动区域。

当时清廷正规军极度腐败,战斗力低下。朝廷只能依靠地方团练镇压太平军。这些地方团练中,既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忠于朝廷的军队,也有像江北绿林苗沛霖这样的地方黑势力。

翁同书赴任安徽巡抚时,苗沛霖势力已经坐大。他误判形势,力排众议主张招抚苗沛霖。更严重的是,翁同书对苗沛霖乱杀平民不管不问。后来苗沛霖干脆暗中与太平军陈玉成部联络,最终翁同书被太平军包围。

翁同书被迫退守定远,“待援不至,待饷不来”。咸丰九年,定远城破,文武官绅殉难者甚众,而身为主帅的翁同书却弃城逃跑。

这让曾国藩怒不可遏。他决定弹劾翁同书未尽封疆大吏守土之责。

李鸿章的生花妙笔,判了翁同书的“死刑”

曾国藩起初指示幕僚草拟弹劾奏稿。可初稿总是让他觉得意犹未尽,难以奏效。后来曾国藩亲自拟稿,也觉得并不妥当。

翁同书虽是安徽巡抚,但其父翁心存位居体仁阁大学士,还是皇帝的老师。当时翁氏一门弟子布满朝野。曾国藩担心一旦弹劾失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彻底得罪翁氏,自己也步入险境。

如何用软绵的措辞,达到锋利的效果,迫使皇帝下决心依法严办,这是急需思虑的难题。曾国藩左思右想,也始终难以下笔。

此时,李鸿章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拟就的奏稿,不仅极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名为谦逊实则布满杀机的“狠句”,“臣职分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是以退为进的妙招。此稿上奏后,不但皇帝无法徇情,连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最终翁同书“以失寿州、定远,褫职逮问,寻论斩”。

李鸿章晚年像

翁同龢的私怨,极度伤害了国事

长子翁同书被判死刑,让70岁的翁心存大受打击。不久,翁心存病故。父亲的死为儿子换来了生机。朝廷念及老臣新故,特意开恩将翁同书革职,发配新疆。

翁心存不堪打击而病故。

兄长被罢、父亲病故,一连串的打击让年仅32岁的翁同龢铭记在心。他将这股怨气记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账上。十年之后,曾国藩病故,弟子李鸿章自然成为翁同龢的嫉恨对象。

翁同龢将报复的希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光绪帝身上。他不遗余力教导光绪帝,深得光绪帝的信赖。翁同龢对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当他就任户部尚书后,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以银子解部充饷。

清人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龢的一句名言:“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可见翁同龢所谓主战,既有轻蔑日本的感觉,也有刁难李鸿章的味道。

学高而品低的翁同龢

而在甲午战败后,他也不遗余力将战败责任悉数推给李鸿章,并一再拒绝接手外交事务,其心胸狭窄可见一斑。

太医和御医是否一样,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谢邀!太医与御医到底是什么区别?

在很多宫廷题材剧中,经常会听到“太医”和“御医”这两个称呼,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御医”这个称呼,一听就知道要高大上的多,凡是与“御”字沾边的,都代表是跟皇帝分不开的,例如御花园、御膳房、御前侍卫等等。广义的“御医”指的是宫廷御用的大夫,也就是为皇帝和皇室人员看病的人,而狭义上是指给皇帝看病的大夫。简单地说,并不是所有宫廷医生都能给皇帝看病,能够给天子看病的才能称作御医。但是也有将御医赠予重要的功劳勋著的大臣,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比如,晚清一品经略督臣傅振邦,边疆战事吃紧,他每克必胜,救国朝于危难,由于阵前督战腕部受重伤后,依然还在肩负国家重任,皇帝便赐御医专门负责他的伤病及健康。

御医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们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也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诊治失误,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宫廷剧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皇帝某个宠妃在难产生子或病危的时候,皇帝会说:“要是治不好,朕让你们全都陪葬”。听到这话,御医们个个都是心惊胆战。

而“太医”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皇家的医生,《汉语大词典》里解释为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也就是说在皇宫内看病的都叫作太医,只是这太医也分三六九等,最高等的当然就是给皇帝、皇后看病的御医了,而低一等的就是给嫔妃和皇子们看病的太医,再低一等就是给宫女太监看病的太医了,其他宫外的皇室成员也可以传唤宫内的太医。所以说在宫里做医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还得看你是给谁看病的。

清朝之前御医和太医还是分的很清楚的,清朝的时候“御医院称作太医院,而御医们也就统称为太医,但并不是所有的太医都被尊称为御医。这太医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当的,每年宫里的太医都是有定数的。《清史稿》有记载:太医院的大夫也分级别:第一等为“御医”,仅有13人,雍正乾隆期间为七品,和县令级别相同;第二等为“吏目”,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为“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为“医生”,有30人,无品,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一样。

例如《甄嬛传》里的温实初,起初他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医,只是为一般的位分不高的嫔妃们诊治,他研制出治疗时疫的方子之后,在甄嬛的帮助下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但其实每一位嫔妃几乎都有一个比较信任的太医,所以尽管温实初得到重用,皇后和位分高的妃子们还是不会用他,只有甄嬛一直信任并重用他,随着甄嬛在宫里地位的提高,温太医在太医院的地位也随之提高,直到最后达到与”御医“同等的地位。

因此太医的地位也与他所服侍的嫔妃分不开,当然太医们的生死也与这些人分不开,无论是地位高的御医,还是地位低的太医,都是脑袋别裤腰带上去诊治,稍有差池就要脑袋搬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