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之过急就会败北(前秦王苻坚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为什么会因淝水之战一战而败,一败而亡,破历史纪录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前秦王苻坚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为什么会因淝水之战一战而败,一败而亡,破历史纪录

苻坚绝非庸碌无能之人,为皇帝二十八年,南征北讨,可谓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何以竟一战而败,一败而灭亡,破历史纪录?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国内的民族情况复杂。在前秦的国境中,西北是羌族,今陕西、山西北部一带是匈奴,今山西东部及河北北部一带是鲜卑的拓跋氏,今辽东、河北及河南北部一带是鲜卑的慕容氏,与这些习俗、言语各异的民族杂居的,是广众的汉人。苻坚所属的氐族在中原毫无基础,只有苻洪率氐族两万户在枋头住了十八年,即悉数迁回关中。苻坚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将关中氐族十五万户分别派驻到全国各重要地方,类似军事殖民,以资控制。这些军事殖民军队,均由世袭的氐族贵胄统率,各领一千五百户至三千两百户不等,这比分封诸侯更进一步。因为殖民的氐民自视为征服者,他们与贵族合作,对一般民众进行残酷的震慑与无情的剥削,这一情况既普遍且深入,所以激起百姓对苻坚政府的愤恨与诅咒。据《晋书》记载,云苻坚将亡的谶语和民谣很多,甚至有“预言”他将死于五将山者。

苻坚征服四方,全靠氐族团结一致的武力,而今氐族分散四方,他已失凭借,将统一天下的力量寄望于对他心怀深仇大恨的异族军队上,虽有“雄师”百万,又有何用?苻坚施行军事移民政策时,王猛已死。更有甚者,他徙杂胡十万户到关中,其中有鲜卑慕容氏四万余户,而鲜卑是他的“仇绥”,所以有人抚琴而歌曰:“远徙种人(同族)留鲜卑,一旦缓急语阿谁?”在这种政策下,苻坚外无凭借,内有心腹之患,所以淝水战败,苻坚逃归长安,即为慕容冲聚鲜卑人十余万所逼,逃入五将山而死。与一般的对外出征不利,还可回到根据地重整旗鼓,或得苟安一时的情况迥异。

第二是东晋在南方偏安,至是已六十余年,避祸南逃的大世族与江南世族间的隔阂与敌视已逐渐消去,东晋政权已从“新亭对泣”的岌岌可危之态中摆脱出来,渐趋稳定。“土断法”实行后,“侨姓”(北人)与“吴姓”(土著)之间的差别对待取消,当兵纳粮的义务相同,于是谢安的侄儿谢玄将北来之人征募为兵,称“北府兵”。淝水之战时,这支军队成立已有七年,有众十万。北府兵是训练有素的精兵,最重要的是战斗意志强,同仇敌忾。他们不愿“胡骑南下”,使生民再遭蹂躏与屠戮。对他们来说,淝水之战是报仇雪恨、生死存亡的战争。这与苻坚所统率的心怀怨望、被胁迫而成军的百万雄师的士气,恰成鲜明对照。

两军对垒前,又发生一动人之事。苻坚以其弟苻融与鲜卑降人慕容垂为前锋,率骑兵二十五万,攻破寿春(今安徽寿县境),进兵淝水西岸。东晋征讨大都督谢石率北府兵拒苻融,苻坚派降人朱序赴谢营劝降。朱序忠于晋朝,告以秦军虚实,建议不待秦军到齐再决战,宜速战速决,先击破其前锋。朱序与王猛的心情相似。谢石纳其策,遣将率精兵五千,击败挺进中之秦军,进抵淝水东岸,两军隔江对峙。谢玄(前锋都督)遣使告苻融,请秦军稍微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融想用“乘其半渡而击之”的策略,却犯了不“知己”的错误,下令秦军稍微后撤。本无战斗意志的秦军一闻后撤,便立即狼奔豕突,奔逃而去。所谓兵溃如山崩,遂一发不可收拾。谢玄等挥兵进击,溃散的秦军一时间风声鹤唳,各自逃命。晋军追杀,伏尸遍野。苻融于乱军中被杀,苻坚逃抵洛阳,收集溃兵,只得十余万。慕容垂乘机复国,史称后燕。苻坚只得返回长安,亦为慕容氏所逼。这位咤叱一时的风云人物最终被缢死于五将山的一座小庙中。

苻坚死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中,大大小小的国家,连北魏在内,有十二国之多。自304年刘渊称王始,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的五胡十六国(西蜀、冉魏、西燕、北魏不在十六国内)实际有二十多个政权,其中三分之二是苻坚败亡后建立的。

如果刘备打赢夷陵之战,吴国会灭亡吗

刘备征伐东吴,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想重新夺回荆州,恢复关羽镇守时对荆州的统治。荆州对刘备来说战略意义太重要了。首先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两路进攻中原的其中一路,要知道自从有了隆中对策,刘备是一直按这个战略规划进行的,失去了荆州,等于要放弃隆中对策,就失去了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希望,刘备是断然不会轻以放弃的。其次荆州是产粮大地,生产发展,资源丰富,商贾便利,能很好供给军资。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军粮供应,大军还能怎么行动?荆州粮草足可供应荆州军队的使用。其三荆州是重要兵源地。汉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深遭兵灾,不少中原人南迁,定居在了少经兵祸的荆州一带,人才兵源相对充足,是蜀汉重要的兵源地。其四是安定荆州派士族的需要。要知道,刘备能占领益州汉中,主要还是靠的荆州士族支持和荆州兵的拼搏。荆州丟失,让荆州士族失去了家乡土地,失去了凭依,自然收回荆州的呼声他们最高。刘备为了安抚荆州派,只能顺应他们的呼声。其五荆州地理战略位置重要。拥有了荆州,对蜀汉来说,东可威慑东吴,北可征伐曹魏,处在交通要冲,用武之地,是蜀汉一统天下最好的跳板。鉴于这几点,刘备征伐东吴,夺回荆州势在必行,就是诸葛亮没坚决谏阻,也可能是看到了这些。后来夷陵惨败,刘备陨命,诸葛亮才深感蜀汉国力之弱,荆州难得,才放弃了再夺荆州,只好与东吴握手言和。

那么如果刘备夷陵之战打胜了,会乘胜伐吴灭吴吗?历史不能假设,但非要如此问的话,上边也分析了,刘备东征只为夺回荆州,并没打算灭东吴,即使刘备有灭吴打算,他也没这个力量。刘备得胜,最先要做的是稳定对荆州的统治,休整战备,以观形势。当然,夷陵一败,荆州丢失,东吴全国振恐,人心慌慌。这时曹丕必定接受刘烨建议,率大军出兵建康,孙权必定再派使者向刘备求和,许以割地赔款等许多优厚条件,但刘备这时必不接受,他会在稳定荆州统治后,乘势从长江上游进攻东吴西部州郡。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士族阶层一向奉曹魏为正统,认为曹魏势力最强,一定会向孙权施压,要求孙权向曹魏投降。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孙权要么率众举国投降曹魏,要么国都被曹魏占领,孙权率一些大臣南逃。刘备军因夷陵大战,又行东进,战线太长,远离益州,补给困难,只能多占一些地盘,拒住曹魏军进攻态势,而东吴大半国土,尽归曹魏。短时间内,荆州要地,恐怕又成了蜀汉与曹魏争夺的焦点。非经一场大战,曹魏赢,荆州归魏,蜀汉依然偏居益州,但离灭国不远;蜀汉赢,江南会多沦入蜀汉,蜀汉需稳固对江南的统治,与曹魏对峙,以待天下有变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曹魏接受孙权的投降,鉴于孙权父子对江东的多年经营,让孙权仍居江东,作为曹魏的附属国,同拒蜀汉,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变数又将怎样呢??总之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东吴很可能提前被灭国,那样的话,历史上将不再有三国时期,而是两国时期,或者提前进入南北朝时代了。?

打下汉中没多久关羽就开始北伐,是不是操之过急呢

关羽北伐曹操,恰到了好处

看过《三国志》的应该记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诸葛亮的草庐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局势写下了《隆中对》也叫《隆中对策》,其中有这么一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什么意思呢?就说天下有变的时候,可让一位将军率领大军从荆州出发,直取宛城和洛阳,然后刘备从益州出发,百姓还能不想借将军?如此这样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而关羽在曹操战败于汉中不久,便北伐,其实便对应了诸葛说的那一句,而且关羽原则上这时候北伐恰到了好处。

为什么关羽此时北伐恰到好处?

汉中之战让曹操不仅内伤而且外伤,内伤经济和军事上因为汉中之战,都被拖累,国家经济得不到发展,外伤战争最苦的是谁?肯定是百姓,战争需要粮食和经费,这些从哪里出?百姓,因此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百姓苦不堪言,让曹操的统治根基不稳。

曹操如此的处境,关羽此时北伐其实恰到了好处,关羽得北伐就好比在曹操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关羽一开始势如破竹,周边郡县纷纷响应关羽,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要不是在樊城犹豫了,许昌城便可破,刘备从益州出发,北上协助关羽,再联合孙权北上攻打合肥,曹操疲于应战,汉献帝再从中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