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什么又叫“观世音”有哪些典故和历史?佛教中“菩萨”一词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观音菩萨为什么又叫“观世音”有哪些典故和历史

观音菩萨,佛教当中一位非常知名的大菩萨。在佛教典籍中,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被称誉为佛教四大菩萨,通常是一个女性形象,手中持杨柳树枝和净瓶,据说他手中的净瓶有无量法力,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可普渡人世间一切的苦难。佛教塑像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助手,和大势至菩萨分列阿弥陀佛两胁侍,并称“西方三圣”。

在真实的佛教历史上,观音菩萨是经高僧翻译而来到中土的,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解释。鸠摩罗什将其译为观世音,唐僧玄奘将它译为观自在菩萨。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而去掉中间的世,改为观音菩萨,寓意为普度众生,关注世人诸般疾苦。

明朝后,中华大地上也流传许多关于观音菩萨的民间故事,最常见的一个,说它是天界的一位仙子,名慈航道人,慈航道人在天界莲池边曾与众人谈论佛经,看到人间许多疾苦,人们愚昧不能解脱,因此自愿来到世间渡人脱离苦海。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有33化身,可以用你所接受的方式来点化,这个知识你学到了吗?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佛教中“菩萨”一词是什么意思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菩萨』,系菩提萨(梵语)之略称;菩提即觉、智之意,萨即有情、众生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何谓『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

菩萨的意思是什么

谢谢激请:

菩萨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凡是救苦救难都可以称之为菩萨。

菩萨比较多种多样,最有名的西方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南方有财源菩萨,救渡菩萨。

东方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北方有金刚牙菩萨,金刚护菩萨。

中间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地狱有地藏王菩萨,下一任弥勒菩萨……

菩萨从过去劫发愿为了自度也度众生。

自渡:先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再学会救众生的本领,哪里众生有灾难,菩萨就出现在哪里救渡。如病灾:水灾:台风灾:地震灾:火灾:冰雹灾:雪灾:海啸灾等等。包括《药师经》《法华经》《仁王经》《道行般若经》《华严经》……

现在科技又增加交通灾救人性命方法,如飞机灾:汽车灾:火车灾:电灾等等,这些方法过去的佛经书是没有的,这几十年科技搞起来的灾难救人方法。定为《科技成果经》吧。

整个社会那么多灾难,修行者只选用一个或者两个方法修行就可以了,不可能全部受灾难的众生都能修得过来。

修行菩萨千万不要书呆子,摇头晃脑敲木鱼打法器来念经书,念佛号。一定要行动实际修行方可称为菩萨。

渡众:菩萨把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救人性命的经验传播给那些不会的众生,使下面的众生学会自己锻炼身体,学会救苦救难修行。称之为渡众。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佛教说有佛和菩萨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没见过

佛、菩萨不同于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神仙,只是觉悟了的人而已,就像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也是普通人,没什么特殊记号。那些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造福人民传播正能量的人都是佛菩萨,比如感动中国杰出人物,你的父母,一切爱你的人,只不过你没在意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说,心中有佛才能见佛,佛教信众把这个这叫感应,在一个频道上才会显现。比如到一个新地方嘴馋的人会发现好多好吃的,爱喝茶的总能找到哪里有茶楼,好赌之人会第一时间注意哪里有棋牌室,不爱好的人天天路过也不知道。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当我们慈悲为怀时脚下就是光明大道,人间就是极乐世界。

佛教中的菩萨和佛的区别在哪里

佛教,乃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系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的意思为正,萨埵的意思为众生;言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

罗汉(佛教语。梵文的音译。也译作阿罗汉。)俢行精进,便成菩萨,位次于佛。参阅:(《释氏要览》中.《三宝》、《翻译名义集》一.《三乘通说》。)

佛,佛教的创始人。佛佗,简称佛。既:“大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

佛教称修炼成道的人为佛,称开创宗派的人为祖师,合称佛祖。也专指佛教的创始人,即释迦牟尼。

正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观自在菩萨的内涵是什么

●《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内涵与逻辑

◆“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效果叫做“观”,“看”——是人无意识的撞见,比如在路上看到很多人,很多车。这些东西被动映入眼帘,不是你有意识地去看,因此你记不清楚,这属于看见,不是观。

◆“观”则是你为了记住或获得特定的确切信息,观是有意识的看。比如“观察”,观是多角度了解,观同时也要用到耳朵和鼻,身体的感觉和思维。例如,你夜间感觉来自某个方向有响声,为了探明究竟。这时就会眼睛、耳朵、鼻孔、身体都参与感知活动,这就是“观”。“观世音”是指体察世人的语言声音,简单的说就是“很会听话”,有很好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称为“观世音菩萨”,观音就是捕捉声音。简单地说“观音菩萨”——指有极好的语言理解能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