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饰与洋子》:你不是一定要成为一个好人 - 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就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武志红)



1-她一直以为这是爱的模样


小饰与洋子,是电影《继续活下去的5个故事》中其中一个。电影中,洋子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但她们生来待遇就天壤之别。


妈妈似乎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小饰,温暖的笑容,精美的食物,美丽的衣服。小饰也如妈妈期望的那样,乖巧、美丽、柔弱、受人欢迎。


而洋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像是不该存在的角色,这个家没有她的位置。妈妈不准她上桌吃饭,食物永远是她们吃剩的,床铺是走道里的一张垫子,妈妈在路过时,却还要嫌弃她占道,毫不犹豫的踩向她。



洋子和小饰都理解妈妈在怀她们的时候,遭遇了离婚、流言以及生产压力,这对一个女人来说,非常不容易。她们感谢这样的恩情,在妈妈打洋子时,她忍耐着,而小饰,也尽力不惹妈妈生气。


事情的转机,要从一只迷路的狗说起。


一天洋子捡到了一只流浪狗阿索,并把它送还给了主人。主人是一个独居的奶奶,为了感谢洋子,邀请她吃饭。


这只迷路的狗,就像心迷路的洋子,在不知道何去何从时,遇见了一个温暖的人,告诉她,要喜欢自己。


自己,是什么?


从未在桌子上吃饭的洋子,第一次学习了使用叉子,也第一次吃到了新鲜好吃的食物。她还第一次换上了新的衣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无所适从。独居的奶奶很温柔地鼓励她、赞美她,并送了本《小王子》给洋子,同时给了洋子自己家一把钥匙,邀请她下次来玩。



这是洋子体验到的唯一的温暖,这个奶奶教会了洋子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看见真正自己的人。洋子起初并不习惯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她觉得很丑。一个人,如果与现在的自己相处的太久,在一开始,是会抗拒接受新的自己的。但是在奶奶的反复鼓励下,自卑又怯懦的洋子,开始发生着改变。


可这本书很快被妈妈发现,妈妈大发雷霆,问洋子是不是偷来的。洋子否认,却遭来更多的毒打。妈妈将书本没收,并警告洋子,不要进她房间。


洋子还是偷偷进去了。那把钥匙被她夹在了书里,她需要(95267710什么意思?95267710出自《7710》这首歌。9526在手机里的九宫格就是WJAN(我就爱你)的大写字母,而7710是一颗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同时也是喜欢的人的手机号。)拿到它。这是洋子第一次违抗妈妈的命令,第一次,想为自己做些什么。


就在她拿钥匙时,小饰进来了。原来之前小饰问妈妈要一个CD想要听,但是妈妈拒绝了,小饰想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将CD拿走。却没想到,她不小心打翻了一瓶水,水撒在电脑上。


小饰很害怕,于是将《小王子》拿走,伪装成是洋子进入房间。


躲在床下的洋子瑟瑟发抖,她觉得这一次,妈妈一定会杀了她。她抓着那把钥匙,飞奔着跑去了独居奶奶家,却发现奶奶已经去世,而那只狗阿索孤单的守在那里。



没有人再会帮助洋子了。洋子绝望的站在雨里。这时候,她想起奶奶告诉她,只要她想改变,就一定能改变。


洋子找到小饰,骗她说,妈妈已经知道是小饰进的房间,并且很生气。小饰信了,非常害怕。洋子提出了一个建议说,可以代替她受罚,只要一天,让她们互换身份,让她体验一下”做小饰“的感觉。


小饰答应了,她们换了衣服。


小饰穿着洋子的衣服先回了家,刚好撞上生气的妈妈,一把将她推下了楼。


随后,妈妈让小饰(其实是洋子)写了一封自杀遗书,假装是大女儿自杀了。



然而到此时此刻,妈妈也没有认出来,眼前的小饰,其实是洋子,而被她推下去的,是自己喜欢的小饰。


在她的眼睛里,两个女儿没有分别,一样的听话,一样的顺从,一样的符合着她的期待。


小饰与洋子,根本就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害怕受惩罚而不得不假装成为一个乖女儿,因为一旦触碰到妈妈的底线,无论平日的自己,多么的乖巧,多么的“被爱”,这份爱,似乎没有任何质量,经受不住一个小小的失误。



2-恐惧,让你必须做一个“好”的人



“你真是个孩子。”


“你那样做真棒。”


“你那样真让我失望,你这孩子一点也不乖。”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充满在童年早期,这些关于好男孩/好女孩的称赞,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感觉到来自父母的自豪与认可是多么重要,而反之,带来的拒绝与惩罚,是多么的不能接受。


这不是什么罕见的经历。在小时候,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能力,让我们听话。


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在车上哭了起来,妈妈不想忍受,直接扔下孩子下了车。来接她的老人发现孩子不见了,赶紧报了警,谁知妈妈却说:“丢车上了,不要了”。


于妈妈而言,这只是一次无法忍受的坏脾气和一次随性而为,对她的生活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对那个孩子来说,在他的无意识里,这段“被抛弃”的经历将永远伴随着他。那不仅仅是哭闹时没有人安慰的悲伤,还有独自在陌生环境里的绝望。


几乎可以预见的是,他会将自己变成一个听话的小孩,顺从的机器,去呈现出妈妈期待的样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所有情绪感知能力都会发展,为了适应当下,他不得不压抑住那些不满、愤怒、敌意。于是不得不在内心里分裂出另一个自己,他知道“内心的那个自己”一点儿也不开心,他不喜欢自己,也迷惑自己究竟该是谁。



“不被爱”的恐惧支配着我们。


某一天,摔碎了一个碗时,我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等待着即将降临的怒火。那个恐惧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几分钟几个小时,但是却足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来无数的时间里,但凡在相似的情境下,就会不由自主被唤起的感受。


某一天,取得了一个好成绩,那个温暖的笑容,如初春暖阳,照亮了干涸的内心,让我们发现,哦,原来“不恐惧”的行为是这样,原来“被爱”的模样是这样。


于是,我们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位置上,动也不能动,因为一旦乱动,就可能从这个位置摔下去,就失去“好孩子”的定位,


成为一个好孩子,然后渐渐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人。


不容许自己行差踏错,因为一旦这样,就会失去所有人的爱。


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说,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在生命最初的重要关系里找到模型。


于是长大之后,我们遇见的人,老师,领导,同学,同事,恋人,都在某些时刻,被我们体验为了“恐惧失去爱”/“期待获得爱与欣赏”的人。于是我们让自己顺从他们的期待,或者说,顺从内心深处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去成为一个优秀的好人。


每个人对“好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常常与他们各自的经历有关系。对有些人来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男子汉是必须的,不能脆弱变成了枷锁。对另一些人来说,成为顺从的人,不能反驳,不能拒绝变成了枷锁。


3-杀死那个好自己


最终,洋子在独居老奶奶的鼓励下,喜欢上真正的自己。



这是很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去杀死内心深处,那个更加熟悉的自己。那是过往几十年来,一步步塑造起来的自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到达绝境之前,是很难下定决心割掉这一部分的。


我认识一个人,她有着很悲惨的过去,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不被自己的父母爱,婚后也不快乐。经常可以看到她在群里说着自己的生活,或者反复的在每一次的对话中不断提及她的过往。


有人悲她所悲,急她所急,不断地安抚,给建议,甚至没辙了建议她去做咨询。她都不曾行动。那人很纳闷,来问我,如何劝说。


我说,不劝。她找到了和她的伤痛相处的方式,每诉说一次,便消解一点,承受不住了,再诉说一次,再消减一点。你们都是她和自己相处方式里的一部分,你们的注意力就是她的解药。在她真正的领悟到达之前,那一步,没人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