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二战时,为鼓励日本男人侵略他国,日本女人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淮海战役中歼击黄维兵团的战斗异常艰苦,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所属第四、第九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一天伤亡三任连长,还有的因为建制不全,几个营合在一起打。脑子机灵的陈赓立即下令前线部队进行整编:“每个团与其保持三个营的架子,不如整编成二个营,战斗力反而提升”!

唯独第10旅旅长周希汉认为没必要,他说手下的一个营原有500多人,在连续的战斗中伤亡了500多人,现在还有500来人呢,陈赓火了:“你这个帐怎么算的,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我没算错,是老蒋给我补充的”!原来,周旅是执行“即俘即补”政策最为到位的部队。

只要对面的蒋军士兵放下武器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有一群中野的战士围上来握手:“兄弟,你被解放了”!然后就是这个送上一个馒头,那个递来一根烟,把投诚的蒋军士兵感动的稀里哗啦,感觉好像不是当了俘虏,而是掉队了刚刚归建的样子。很快,这些俘虏兵连军装都不换,最多扣上顶解放军的帽子,转身便参加对敌作战。

于是让蒋军将领甚至无法理解的奇葩一幕出现了:许多昨天还跟解放军打得死去活来的士兵,很可能在刚刚被俘几小时后,就端着刺刀高喊着“缴枪不杀”向他们反冲而来。比如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和黄维的战斗中,总计伤亡了73300余人,但只有12700名轻伤员迅速归队,而华野总兵力在攻击杜聿明集团时却不降反升。

兵员补充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机关人员包括参谋、教员和文工团员纷纷下部队,第二是地方武装在战役中升格为野战军,第三个就是数量众多的“解放战士”。《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那个刚刚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就是这些解放战士的代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蒋军俘虏兵,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济南战役的解放战士已经成长为班里的战斗骨干,更奇葩的是,华野打黄百韬时俘虏的蒋军士兵,到围歼黄维兵团时有的因为作战勇敢已经成为战斗英雄,成为班长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成为了排长和副排长,而之间仅隔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干脆让敌人无法理解。

其实这正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独到之处,步兵连队在战斗间歇,每天晚上都要开会讨论一个问题:“过去是为谁卖命,现在是为谁打仗”?这样的办法使俘虏兵迅速完成了思想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解放战士”。以华野四纵为例,淮海战役开始时全纵队实有18704人,歼击黄百韬的第一阶段伤亡5306人,追歼杜聿明的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内,已经拼掉了半个纵队。

而由于四纵很好的贯彻了俘虏政策,通过“随缺随补”、“边打边提”、“火线提拔”等办法,即维持了部队员额、也解决了基层干部的缺额、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到围困杜聿明集团的第三阶段时“我纵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

及至淮海战役结束时,四纵的兵力已达43072人,是战役初期的两倍还多,缴获的大小火炮从原来的160门增加到296门,而华野全军则从初始的36万人发展到46万人,创造了战场奇迹。

经典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特别用一个桥段诠释了这个现象,蒋军的美械王牌师师长汤沐雨兵败被俘,他在被关押期间不停对战争进行“复盘”,就是无法理解装备精良的蒋军是怎么失败的、而解放军为什么越打越多?恰逢黄埔同窗杨立青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杨立青用了个最简单的办法说明,让老同学恍然大悟。

八枚棋子,黑白各四,原本是一比一的均势,然而当两枚黑子战斗中加入到另外一方阵营时,兵力比瞬间成为了三比一,胜败已然分明。不过,尽管汤沐雨后来可以理解其中的奥妙,但是蒋军却无法改变如此的形势发展,因为他们做不到,一如大决战电影里那个丁小二,他们的兵都是强征或者抓丁而来,从根本上缺失为谁而战和胜利的信念。

二战时,为鼓励日本男人侵略他国,日本女人怎么做

大家听说过日本的“南洋姐”吗?听说过“女子挺身队”吗?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缺钱。除了大力发展工业体系之外,从1870年到1920年期间,日本有数十万的女性走出国门,到海外从事特殊服务,为日本带回了大量的外汇,她们被称为南洋姐。

实际上,这些日本女性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从中国东北到西伯利亚、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跳板抵达非洲东海岸、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地区——其中规模最庞大的,集中在马来群岛,所以她们被称呼为“南洋姐”。

日本官方统计,1908年“南洋姐”总数为30791人,当然,这些并不包括数量更庞大的偷渡女性,实际数字要更可怕。南洋姐的收入很高,她们的主要客户就是当地的各类工人——实际上她们的收入比一般工人要高很多。这些钱大多数都被她们带回了日本,在当时她们的贡献已经排到了日本输入外汇的第五位。

南洋姐成了和棉花、煤炭等原材料同等重要的输出品,为日本积累了很多财富。直到一战之后,日本国力强大起来,意识到这是“国丑”,才开始进行限制和取缔。


日本政府对于战争的宣传,从来都是“高大上”的。

(日本女性缝制千人针)

不管是报纸还是学校教育,都把对外侵略战争描述成“为了自我生存,也为了亚洲各民族,把英美等国的势力赶出亚洲,建立东亚永久的和平”。也就是说,平民每天受到的灌输就是:打仗是光荣的,正义的,伟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鼓励自己的丈夫及儿子参军,为国效力。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下,女性采取各种方式支持战争。比如为参战的男人送去“千人针”,也就是一千个妇女一千针绣出来的内衣,可以有“刀枪不入”的能力。

战争初期日本兵源充足,所以征兵标准比较严格,身体情况稍微不好的会被淘汰——而一旦被淘汰,判定为不合格,当地的女性就会歧视这些男性。日本著名的“津山事件”元凶都井睦雄,就是因为征兵体检时不合格,遭到了同村女性的歧视和反感,才开始报复,杀死了30人。可见,女性成了鼓励男人参战的重要精神力量。


再说“女子挺身队”。

当大量的男性上战场打仗之后,女性就进入到了工厂和企业,补充劳动力。不仅如此,在日本政府的宣传鼓动下,很多年轻女性自愿“为国效力”。女子挺身队实际上就是随军“慰安妇”,只不过她们是自愿的,而且有酬劳。

于是,大量的日本女性参与其中,成了各地侵略日军泄欲的对象。

总之,大量的日本女性,在战争期间用各种方式“报效祖国”,鼓励男人打仗。

二战时期,为何日本军帽上有一个五角星

五角星是文明中一种古老的符号,早在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资料中,就能见到五角星的身影。

不同的文化社会中,五角星的含义也完全不同,在西方社会中,五角星象征维纳斯崇拜,东方文明中国的阴阳五行里面,五行相生相克的连线刚好是五角星,在日本,五角星更被认为是安倍晴明的桔梗印。五角星具有“胜利”的含义。被很多国家的军队作为军官的军衔标志使用,也常常运用在旗帜上。比如美国星条旗上的五角星代表美国的一个州,美国的著名形象山姆大叔带的帽子上也有五角星的符号。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帽徽上都有五角星符号。

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在各个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自然也包括军队建设领域。在陆军建设方面,日本学习法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日本则学习英国。日本军队起初从武器到军服都是法式的,当时日本军队戴的都是法式平顶帽。那并没有什么五角星,1900年,也就是庚子战争那一年,日本明治天皇下达了第364道敕令。敕令要求所有的日本陆军官兵,从将军到士兵的军帽上都必须绣上黄色五角星,也就是五芒星。其他国家的五角星一半都是金属的,而日本的五角星则是布的,需要绣在帽子上。关于五芒星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五芒星代表樱花花瓣,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