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么理解又有什么典故和相似的句子?读万卷书下一句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么理解又有什么典故和相似的句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的《画室随笔》,其意思是指多读书,多出去走走,长长见识。 人类文明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可以用文字将生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使用。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必须开扩视野博览群书,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就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耕读在南阳,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少年毛泽东很小就阅读尽了附近几十公里以内书籍,后又外出在图书馆工作阅读了更多的书籍,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能培养人的品格。读了鲁迅的书,爱憎分明;读了雷锋日记,提高了思想认识,知道了做好人好事;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增强了钢铁般的意志。很多革命老前辈是受革命书籍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 读书能提高人的写作能力。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多了就会积累更多的知识。毛泽东主席写的《长征》《沁园春.雪》等气势磅礴,千古名作,是与其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行万里路更重要。读书学到了知识,不去实践就会形成死读书,读死书,只会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万里路就是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好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这样反复推进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当年毛泽东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走出去,就是选择了在实践中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四渡赤水》、北上抗日,走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李白杜甫就是在不断的游山观水行万里路中写下了千年不巧的诗篇。 综上所述,一个道理就是读万卷书(理论),行万里路(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就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万卷书下一句是什么

读万卷书下一句是: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真的可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步蟾宫(蒋捷体)

雄心壮志

古人常有存奇志。为家国、欲成大器。

读书万卷历寒冬,访名士、弗辞万里。

知行合一颇不易。旅九域、观天下事。

理论实践相探真,明韬略、遂青云意。

——填一首《步蟾宫》作为开场白。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知行合一,不死读书,不读死书,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再通过万里苦行加以印证,追求顿悟,让个人的见识从量变得到质变,学会辨证法,掌握方法论,成为人们口中的大器。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都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相关知识,懂得治国的道理。这世上有没有生而知之者,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过程,能做到,即为人上人,不能做到,即为芸芸众生。

——综上所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可以做到的,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即使是现代社会,资讯丰富,交通发达,也是行万里路者众,读万卷书者寡,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如何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谢谢邀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的理解为:读书万卷,须下功,走马观花,定不可,要深悟其义,深领其意,读书不可轻浮,贵有学习精神,精读细嚼,书味才会浓香,模出书中真魂,摘取书中精粹装入心中。这样,读书万卷就像行万程路,一路曲曲湾湾,山径陡坡,历经风雨,艰辛难行,学路不会一帆风顺啊!

怎样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首先无疑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个理解呢,我粗浅的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非常好。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粗浅的认为,王阳明这里强调的是,真知和真行,也就是,知离开了行,不是真知,是假言空谈。行离开了知,不是真行,是胡抓乱碰。所以并不是读了万卷书后要去行万里路去实践,也不是行万里路需要读万卷书,读书与行路是一个功夫,行不离知,知不离行。也就是告诉我们,读一卷书,若是真读真懂真信真用,就要去即知即行,行一里路。这样一以贯之,读万卷书即是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即是读万卷书,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即见功夫。

说的有点啰嗦,不知道回答是否明了,欢迎互相交流探讨。笔者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宋明理学方向。诚交天下爱好文史哲的朋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