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清明节的传说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清明节的传说有哪些

谢谢邀请。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有几个版本,我这里说一个割肉救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到国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没有力气站起来继续行走。随行的人焦急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默默地走到一个背静处,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让人煮了一碗汤让重耳喝下。重耳喝完了汤,渐渐有了力气,站起来继续逃亡,最终闯过了鬼门关。后来重耳知道自己喝的汤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煮成时,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又过了十九年,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晋文公,他重赏了和自己一起流亡的大臣,唯独把介子推忘记了。有些人觉得不公平,劝介子推去找重耳。介子推淡淡地笑了笑,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到山里隐居去了。

重耳听说后非常后悔,就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可是山高路远,要找到介子推比登天还难。有人就从三面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大火之后,他们却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一句话: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那棵老柳树不久就死而复活了。重耳赐这棵老柳树叫做“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也就是4月5日确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哪些故事

答:清明节的来历,在中国几千年长河中所统下来的,古人为什么做清明,也就是冬天树叶落光,草被霜雪冻死,又到开春季节草木发青,在世的人,就想起去世的亲人,(意思是人都不如植物,冬死春活)所思念亲人,所选择清明这个节追思死去的亲人,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现在人做清明提前了,听老人说,在清明这上坟打翻子,烧纸在阴间亲人收不到,怎么这样说,原因是,在清明这天,阎王爷要招开亡人大会,所有死去的亲人要打翻子去开会报到,(也就象世上的人去开什么会一样,要佩戴代表证一样,)意思是你家后代兴旺,。而烧纸钱他们都收不到,因为阎王爷招集开会,没有人在家,所烧纸钱就收不到,就被那些孤魂野鬼抢去了的说法,所以现在有人说,清明前三天,后三天都行。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

清明节最早出现在周朝,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距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有很多的典故,最著名的就属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几乎饿死,随从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肉汤给公子重耳喝,救了重耳的性命。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开始封赏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大家都得到了赏赐,却唯独忘了救过自己的介子推。大臣们都替介子推感到不平,介子推却并不在意,他不但没有去讨赏,反倒收拾东西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

重耳得知消息后,羞愧难当,亲自带领人马去绵山寻找,由于山高林密,一直也没有找到介子推,于是听信了从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让介子推出山的馊主意,一把大火烧了整座绵山,等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莫及,失声痛哭。下令厚葬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装殓时,发现一封血书,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修祠立庙,并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烟火而寒食,以寄托哀思。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