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端,这说明什么?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的意外身亡,隐藏着什么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端,这说明什么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测量队的队员们在峰顶竖立起觇标,安装好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对于这次成功登上珠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呢?下面我来说一下。

珠峰测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精明测量体现大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眼中看到的只是测量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一步步向上攀登,事实上登顶只是测量珠峰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其中一环而已。要完成测量工作,需要有前期物资、技术装备、详细预案的准备,中期要一步一步去实施计划细节,后期要进行综合数据的处理,经过二三个月后才能出结果。而这三个阶段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精确测得珠峰高程是难以实现的。

此次开展珠峰测高将会使中国的5G技术,让全世界都看到在世界最高峰上中国人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为了使本次珠峰测量得到更有效保障,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组织中国移动西藏分公司实施“5G上珠峰”计划,通过肩挑牛驮转运8吨网络建设设备和生活保障物资,在珠峰大本营、中间营地、前进营地建设了5个5G基站,还同步建成3个4G基站,保障在珠峰高程测量期间网络畅通、数据传输可靠。当5G技术在测量珠峰工程中被应用时,相信全世界都会为之瞩目,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5G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同世界最高峰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伟大。

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在此次测量珠峰工程中第一使用,再也无须依赖美国的GPS系统。

珠峰上一次精确测量是在2005年,那时GNSS卫星测量主要依赖于美国的GPS系统。而今年这次测量,将同时参考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且是以北斗的数据为主。这说明在测量世界第一高峰上面,我国已经无须再去依赖国外的卫星系统,大量装备的国产化,将会使此次测量更可靠,精度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回顾历次珠峰测量,恰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更见证了中华民放的崛起。

1、珠峰第一测量的时间,可追溯至1714年,当时清政府派人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并在之后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注位置,定名“朱母郎马阿林”。这是人类第一次测绘珠峰,但没有留下高程数据。

2、1966年和196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两次组队首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这两次测量未在峰顶树立测量觇标,也未测量峰顶冰雪厚度,高程未公布。

3、1975年我国第三次对珠峰进行测量,在珠峰顶上竖起红色金属测量觇标。这是人类测量史上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顶峰,此次精确测量出珠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4、2005年我国再度启动珠峰高程复测。10月9日,国家测绘局正式公布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停止使用。

如果把测量珠峰的历史纵向来看,这分明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是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步发展的过程,将会被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之中。

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的意外身亡,隐藏着什么秘密

余纯顺遇难和彭加木遇难相差16年,遇难地点几乎在同一区域,遇难过程几乎是惊人相似,因此余纯顺的意外身亡成了罗布泊又一个难解之谜,也让罗布泊更增添几分神秘。

1980年6月,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留下一张“我向东找水井”的神秘字条,永远消失在了罗布泊,其失踪之谜数十年来一直悬念未解,16年后的1996年6月,著名探险家余纯顺沿着彭加木的足迹,踏上了穿越罗布泊的征途。

多少年来,罗布泊代表着神秘和死亡,彭加木代表着勇气和探险。余纯顺选择挑战罗布泊,除了要证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外,也想试图破解彭加木失踪之谜。

遗憾的是,神秘的罗布泊再次向世人证明: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也别想挑战我!

余纯顺195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条件原本不错,但6岁那年母亲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10岁那年姐姐也得了精神分裂症(很可能是家族遗传),余纯顺饱受他人孤立和歧视,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讨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他时常眺望远方,希望逃离这一切,到远方旅行。

生活在60、60年代的余纯顺曾在一个农场劳动了整整10年,后来返返回城市后也没有找到好工作,跟妻子的婚姻也破裂了,对生活失去热情的余纯顺,决定一个人去实现儿时的梦想——远足探险。

与彭加木科学家、植物病毒学者的身份不同,余纯顺是一名职业探险家,他的理想是徒步考察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拜访56个民族的聚居地,他曾完成8年徒步旅行4.2万华里的壮举,走过全国最艰险的地区,穿过阿里无人区,创造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征服“世界第三极”西藏的奇迹。

余纯顺的野外探险经验比彭加木更加丰富,而且他是一个孤胆英雄,他选择挑战罗布泊,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有相当自信的。

余纯顺原本打算在1996年9月份进入罗布泊,这样可以避开6月的高温和沙暴天气,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但当时正好有一家电视台找到他,想要合作拍摄一部徒步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

余纯顺开始是有点担心的,作为一个职业探险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但一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二来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于是临时决定在6月徒步穿越罗布泊。

6月的罗布泊正是一年最炎热的时候,最高气温可达70多摄氏度,而且大风沙暴天气多,是最不适合探险的季节。即便这些挡不住余纯顺的野心和信心,但他或许没有想到,彭加木就是在16年前的6月消失在罗布泊的。

6月6日,余纯顺和摄制组一起进入罗布泊,虽然身体条件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但他的精神显得异常兴奋,一向低调的他面对摄像机说了这样一番话:

“迄今为止,到过和将要到罗布泊的上海人,一个是彭加木,一个就是我。如今,彭加木已经魂归大漠,而我,只有我余纯顺,一定能征服罗布泊!”

正式出发前一天晚上,一位朋友试图最后一次劝阻余纯顺,并且抬出了彭加木在6月失踪的例子。

但另一个人却高声道:“彭加木又怎么样!我们老余走遍全国,罗布泊不在话下!”

余纯顺痛饮一杯,慷慨道:“如果这次穿越不成功,那是天亡我也!”

命中注定,一语成谶。

跟彭加木不同的是,余纯顺只有孤身一个,他要求摄制组跟自己保持距离。

6月11日上午,余纯顺一人离开营地,开始徒步穿越。

出发前,电视台建议余纯顺随身携带GPS定位系统,万一遇到意外,方便后方人员定位搜索,但余纯顺笑笑说:“我以前从没用过这玩意儿,我相信自己!”,他拒绝了这一提议。

按照他选择的路线,余纯顺认为自己需要2天半就可以完成穿越,其间摄制组人员曾驱车在半途中遇见他,他显得精神充沛,十分自信地告诉工作人员,你们不用跟着我,直接到终点等着,6月13日我一定找到你们会合!

然而,到了约定的6月13日,余纯顺并没有出现,大家开始惊慌,组织搜索。

茫茫大漠,寻找一个人谈何容易?直到6月18日上午,搜索队依靠直升机,终于在罗布泊湖心区域的一座帐篷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遗憾的是,经过辨认,这具尸体正是探险家余纯顺。

有了尸体,自然可以解释死因,官方出具的尸检报告是这样的:

死者头北脚南,仰卧于沙土包北边的便携式单人帐篷中,其所携带的物品较整齐的放置于帐篷中身体的右侧。尸长175cm,面部胡须较多,长约3.5cm,全身赤裸,衣物在帐篷内。尸体发育正常,营养佳。尸体高度腐败,全身布满了较多的腐败水泡及腐败静脉网,手指完全干燥,尸体上有较多的蝇蛆,长度为0.6cm,全身未见损伤,检验全身骨质无骨折。结合其尸体腐败程度及尸体上蝇蛆长度分析:尸检距残废时间约5天!

最后的医学鉴定结论是——高温缺水引起急性脱水,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

应该说,这个死因是比较靠谱的。

在发现余纯顺尸体时,他正躺在帐篷里,而帐篷外有一把藏刀,不远处有一个挖了近半米深的坑。这个坑所在地方原本应该有预先埋好的饮用水和食品,余纯顺可以靠补充这些饮食,继续完成剩下的路程,但他一定是没有发现饮食,在缺少饮水,浑身无力的情况下,绝望地躺在帐篷里死去。

按照后来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