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贞节牌坊是什么,为什么看重它?古代的“贞节牌坊”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的贞节牌坊是什么,为什么看重它

尽管自汉代以来就十分强调女性的贞节,而到了宋代因理学家的鼓吹,贞节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贞节牌坊最早出现于明代。

贞节牌坊是政府颁发给守节寡妇的,牌坊是一种纪念碑性质的门洞式建筑物,多建于庙宇、祠堂、园林、墓地和当街要道,以纪念名人,标榜其功德以垂教后世。贞节牌坊的规模较小,主要树立在街衢、庙宇、祠堂等地。

关于贞节牌坊,朱元璋在取得天下后就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获得贞节牌坊,不仅仅可以得到荣誉,显赫全家全族,更可以获得实打实的利益,受到经济、人力上的实惠。正因为这样,家庭乃至全社会对妇女给与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获得贞节牌坊,有人竟然伪造寡妇年龄,弄虚作假。

古代的“贞节牌坊”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行的

贞节牌坊的贞节与贞操同义,是一种对女性从一而终的要求。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代建设贞节牌坊作为表彰的妇女需要满足下列要求:节妇孝子、乐善好施、累世同居、百岁期颐、急公好义、一产三子。


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历史,自先秦已经产生这种贞节观念。秦始皇时期还特地为巴寡妇修筑了怀清台。到了汉朝汉宣帝第一次下诏褒奖贞顺。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建立贞节牌坊的做法。南朝王氏十六岁时丧夫,亲人都劝她改嫁却坚决不同意,甚至还把自己的耳朵砍下来表示自己的决心。雍州刺史听闻此事,专门为她建了类似后代牌坊的建筑,并题“贞义卫妇之闾”,以嘉奖她的贞节。

明清时期贞节牌坊的建立有了法律上的明文保证,因此这一时期是贞节牌坊的兴盛期,特别是到清朝。清朝初年规定,旌表贞节由官府拨款三十两专门用于建立贞节牌坊。从此,贞节牌坊开始泛滥。其中,在徽州现存的一百余座牌坊中,就有40多座贞节牌坊,且均建于明清两代。


但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对于女子的迫害十分严重,女子处在被社会监控的状态,甚至有父母为了能够使家庭得到表彰而要求妇女跟随死去的丈夫自杀。

为什么女权主义者这么痛恨贞节牌坊

如果女权主义者拆掉古代留下来的贞节牌坊,那和破四旧的红卫兵无异

首先,贞节牌坊是表彰古代有极高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妇女的奖章,砸掉它们是破坏文物,更是侮辱牌坊后面的节烈女性。它并非仅仅代表从一而终的妇女,也有颁赐给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女性的。

丈夫死了,女人改嫁那是天经地义的。守寡女性自然有另谋出路、翻新人生的权利。其实中国从古至今,法律上都是允许寡妇再嫁的。尤其在战乱年代,人口数量减少,政府都是极力鼓励寡妇再嫁多生育人口的。

但是,守寡妇女愿意缅怀丈夫不再嫁人、从一而终,人家也是有选择过这样人生的权利。既然人家愿意一女不嫁二夫,做个传统意义上的贞节烈女,那就应该表彰,尊重她们的选择。

亚瑟王的圆桌骑士高汶的妻子曾说:

“女人最想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真正的女权是尊重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她们愿意选择上前线杀敌就上前线,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就相夫教子;她们愿意改嫁重活一遍就改嫁,愿意从一而终挣个贞节牌坊就给人家一个牌坊。

如果女权癌觉得女性执着于贞节牌坊是因为被灌输了错误的思想,那就投身于改革教育,而不是砸人家精神上的支柱和一生品行端庄的证明。

伪女权是真正祸害女性的卑劣行径,它甚至比重男轻女更加令人不齿。因为它打着男女平等的名义,却荼毒女性纯良高洁的天性,教唆出一群危害社会的病人。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贞节牌坊、从一而终,宋朝女子真的没有人权吗

谢邀。我觉得贞洁的烈女子,立不立牌坊对她而言没多大意义,反之立了牌坊的多情少妇,并不见得真贞洁。对于大多数失去夫婿的中青年女人来讲,在封建社会一女不嫁二夫的旧传统思想束缚下,她们失去了爱情,受尽了家族、外戚,社会等欺凌,劳碎了操持家务,抚幼养老、昼耕夜纺、雨收晴晾的心。她们从心底渴望有一个累了想靠靠歇息的肩膀,病了有个端茶拿药的暖手,春播秋收有个帮自已干活体贴夫君。在这一波单身女子中,心硬性野的抛家舍子找新夫;被逼无奈的托儿带女离家重组家庭;弱体心性高的自裁;留下的只能是心底善良吃苦酎劳的奉献一生。宋朝如此,前朝亦如此,但真正用贞洁牌坊标榜从一而终的女人有几个?而没有牌坊的女性权都给封建三从四德绳索绞杀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