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历史,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古迹?我叫周志仙,帮我写首诗,介绍一下自
发布时间: 2023-07-06

济南的历史,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古迹

  西河遗址  【西河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西北约400米处。遗址呈缓坡状隆起,周围渐低。西部向河凸出,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3米。1987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章丘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窑场取土,遗址已被破坏约6000平方米。1991年7~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时代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唐代。这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是清理了两座后李文化的房址。此外,文物普查时还在遗址上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遗物。�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东西约430米,南北约5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台地现存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为重点保护区。1928年春,吴金鼎在山东考古调查时发现。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1989~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 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了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城垣比较完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北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约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厚8~13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沟濠块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筑,反映出夯筑技术的发展过程。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筑城被局部破坏,四面墙基完整地保存于地下。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可能已超出单纯防御动物侵害作用的范畴。岳石文化城址平面与龙山文化城址基本一致,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都在龙山文化城垣以内夯筑,北面则筑在龙山文化城墙之上,也有早晚之分。城垣夯筑规整,厚8~12米,夯土坚硬,采用成束棍夯筑,夯窝密集清晰,使用夹板挡土的夯筑技术已与商周时期无大区别。周代城垣筑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内侧或叠压其上,已残存无几。此次勘查还在遗址中找到了1931年发掘的4条探沟的坑位,并重新挖出了4号探沟。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城址,应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大辛庄遗址  【大辛庄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代中晚期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作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探得文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自1935年遗址发现至80年代间历经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余件。陶器有高裆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和刻纹白陶;石器有斧、锛、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等;还有卜骨和卜甲,但未见刻辞;铜器为镞、针、锯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墓葬相同。出土和收集的器物,与安阳殷墟殷代典型器物没有区别,也有一些与郑州二里岗上层出土器物近似。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区商文化向东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屯遗址  【小屯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周时期遗址。位于济南城西南长清县归德镇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濒河高地上。遗址现存范围,西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东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57年小屯水库修筑过程中,在东部高地发现青铜器70余件。1961年冬,修建水库溢洪道时,在东部高地南端又发现青铜器20余件。两次共获99件,此外,还发现陶器和石器等。除少数小件时代稍晚外,均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见。该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山东古国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遗址边长约1900米,略呈方形,总面积360余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城内地貌南高北低,地面到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着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东部偏北处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和铺砖、石的路面,为当时的殿堂遗址。历年采集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洼村民在东墙附近发现1座古墓,出土5件青铜器。�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长清县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的墓地祠堂。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墓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祠主待考。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祠堂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米。祠堂内外壁画,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最早的一条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东王感孝颂》。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图像。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是汉画像中少有的精品。�  黄石崖石窟造像  【黄石崖石窟造像】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范围长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义元年(528)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兴和二年(540)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启元年(1621)2则。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道贵墓  【道贵墓】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墓葬。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马家庄南(现山东省冶金宾馆楼下)。1984年由济南市博物馆清理发掘。道贵(500~569),南阳人,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迁居历城,北齐皇建二年(561)诏授祝阿县(治所在今济南市西郊古城村)令,卒于任内。墓室朝南,为青页岩石砌筑单室墓,有墓道、甬道和墓室。墓室平面呈圆角梯形,南北长3.4米,北壁宽2.8米,南壁宽3.3米,高3.2米。门墙、墓室壁抹白灰,彩绘壁画。甬道南口以墨线勾绘白虎,室顶绘日、月、北斗、南斗等天象图;北壁绘九扇屏风,屏面中为墓主凭几端坐,左右各有一奏事吏及山峦、流云;南壁绘二门卫武士;东壁绘两执仗仪卫和备骑图;西壁绘车舆一辆,车后有墓主夫人及二侍女。人物形象部分以赭色起稿,部分是趁白灰面未干之际用细棒勾轮廓后再以墨线勾勒,再涂以赭石、朱膘等色。随葬品有陶盘、瓷壶、青瓷碗等10余件。墓志一合,盖素面,据志文载,墓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  四门塔  【四门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青龙山小坡上。方形单层石塔。因其东、南、西、北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亭阁式石塔,每边宽7.4米,通高15.04米。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块叠涩出五层,其挑出之石层略有增大。塔顶是用23行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四角攒尖的锥尖屋顶,上置石刻塔刹。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露盘),须弥座四角置山华焦叶形石座,正中安放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塔内室中心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环绕。塔内室顶部是用16根三角形石梁塔接于塔心柱与塔外墙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石拱板,以构成塔室,支撑上层的屋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用整块石灰岩雕刻成的弥陀佛像,皆螺髻,盘膝端坐。有的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姿态,有的一手抚于膝上,一手扬起,似在娓娓说法。衣纹用平直刀法刻出规则的皱褶,刻工精细,技法娴熟。在南面佛座束腰处有造像题记:“东武定二年……杨显叔造像四躯……“原石佚失,现存题记是根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