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与顾炎武是什么关系(我想问问有关明朝东林创始人顾宪成的事!了解的进!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想问问有关明朝东林创始人顾宪成的事!了解的进!

  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他是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性。
  万历四年(1576年),二十七岁的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并深度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这为他后来走上组党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那个时期的政争,主要是“阁部之争”。张居正死后遭到了清算,他生前独揽大权的局面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朝中吸取经验教训,有限制内阁大臣权力的倾向和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各部与内阁展开了权力之争,尤其是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在人事权利上与内阁的矛盾十分尖锐。
  人事斗争主要集中在人事考核时期。明代对官吏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外察”。“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职的官员,每六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吏,每三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来京师朝见皇帝时加以考察。“京察”是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来决定升迁、降调或罢官等奖惩,若是“京察”中被罢了官,就终身不再起用,政治生命就此结束,由于“京察”的致命性,使之成为官僚间互相斗争的一个重要场合。
  作为吏部的官员,顾宪成参与了这个时期的斗争,其忙碌的身影频现史书:万历十五年京察时,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他又被“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
  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争斗,比六年前那一次更为激烈,其情形就像是十头猪在一个洗脸盆里抢食吃,场面很壮观,因此被认为是明末门户之争形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史书记载:“门户之祸固而不可拔,自此始也”。
  在这场战役里,顾宪成再次脱颖而出,《明史》记载:“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宪成虽然职务并不高,能量却很大,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竟然能够在幕后左右他的上级,去修剪首辅的羽翼。
  《明史》记载:“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从这段史料我们看到,首辅(王锡爵)想用一个部长(罗万化),但是司长(顾宪成)不同意,于是只好任用他人(陈有年)。顾宪成不仅可以左右他上级和他上级的上级的意志,还可以任免他的上级,不仅明目张胆地和首辅对着干,甚至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与内阁进行斗争,其胆大程度令人惊奇。虽然他只是一个司长,但却能决定部长的任命。

历史上,姓顾的名人有哪些﹖

1、顾野王(519-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

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取得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长期居于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有《玉篇》。陈太建十三年卒,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2、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4、顾琮(?-1754年),字用方,吉林(今吉林长春市)人,隶满洲镶黄旗。清朝大臣,赠太傅顾八代之孙,副都统顾俨之子。

初以监生录入算学馆,修算法诸书。康熙六十一年,授吏部员外郎。雍正年间,历任户部郎中、太仆寺卿、霸州营田使,迁太常卿,署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署江苏巡抚,协办吏部尚书事,转河道总督。十九年(1754年),卒于家。

5、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顾宪成写得,还是顾炎武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
第二句: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这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

历史上有哪些姓顾的大人物

顾炎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宪成:明代人,人称东林先生在。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著顾 璘: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
顾祖禹: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 况:唐朝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炎武和顾宪成是不是同一个人

不是。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宪成(1550-1612)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