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最后的对话(电影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电影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孩子般的纯真

影片开头就是1900出生在船上,被人遗弃在头等舱里,煤矿工人丹尼看到了并收养了他,丹尼教他识字,煤矿工人,厨房大妈大叔就连船长也在照顾他,1900再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直保留着孩子般的纯真善良。即便他在船上呆了几十年,早已能够洞察别人的心思,但是他还是做真实的自我,没有因为这些欲望、贪婪、追名逐利而丧失了纯真。

2.坚守着本心

当他爱上那个惊鸿一瞥的美丽女孩时,在爱情的深海中沉沦,幻想着未来与那个女孩美好的陆地生活。而他正准备走上陆地,他犹豫了,他慌了,他看到的是无尽的迷茫,他无所适从。所以他选择了继续留在了船上,即便失去了心爱的女孩,他也不敢迈出那未知的一步。

影片结束,1900同船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他生于船,死于船。从未踏上陆地,体现的是是他亘古不变的初心。

3.他与迈克斯知己难得的友情

   两人相识于船,最令我惊叹的场景是两人初见时,在三等舱演奏的场景,船身徜徉在大海的怀抱中,他们打开钢琴的定滑轮,在任意东西的摇摆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感。整个画面就是他们在夜幕下金色的大厅中沉醉在欢快的华尔兹里,不过最后两人撞坏了船长的玻璃门,被罚去船底挖煤,但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且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迈克斯找来唱片到即将炸掉的废话里寻找1900,劝他回陆地上的时候两人的对话真的太绝了。

4.他和爵士乐鼻祖杰尼的斗钢琴场景

 爵士乐鼻祖杰尼跑到船上说要和1900斗钢琴,1900从没听过这么新奇的玩法,就答应了。第一场1900听了杰尼的精彩演奏时,流了泪自称我不配,于是弹了一圣诞快乐,我当时还以为是讽刺杰尼的。其实他当时心里是非常佩服杰尼的。第二场1900把杰尼弹过的曲子再弹一遍,无趣之有。其实这时候他是不想应战的,他觉得这样都百般无聊。第三场知道杰尼发了狠话挑衅他,1900才认真起来。最后的演奏实在是堪称完美。这里面他们弹得每一首都好好听。

影评19:分离创伤,《海上钢琴师》

1,背景,美国在20世纪初期,西部开发,经济萌动,涌进来大批追随梦想(影片多次出现America),而输送移民的主要工具就是轮船,1900生活的弗吉尼亚号邮轮就是之一。

一战二战美国是没有参战的国家,反而大发战争财,经济迅猛增长。在向工业化发展️中,人的本心,初心一再被遗忘丢弃,正如1900,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不愿下到陆地,在船上以钢琴为伴,最后轮船退役爆破,1900选择同归于尽。

2,1900,一个生下来被遗弃在轮船的头等舱的钢琴上,被前来拾荒的司炉工本尼捡到收养。在抚养的过程中,外表粗犷的班尼即呈现出父亲的力量,也有母性的温柔,在短暂的8年里,1900有着非常稳定的父性环境,教1900识字,用自己仅有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比如不准下船,这几乎是一个咒语贯穿一生。在父亲意外去世后,1900似乎一下子成了孤儿,就是在现实层面没了父亲,但轮船也默认他生活在船上,大有没有注意到,父亲海葬的那一天,他抬头看一下,有人告诉他这是音乐。后来他找到了一架钢琴,在夜晚弹奏。从此他就有了在船上呆下去的理由,所以很难说是钢琴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一方面他很有天赋,不用乐谱随意就能创作曲目,面对不同的人,他的手中就能流淌对应的音乐,这样的才华洋溢贯穿影片始终,虽然我对音乐很外行更不懂钢琴,但看他发乎自然的弹奏,也很感叹,会觉得有的人就是为音乐而生的,但又回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几乎达到为所欲为的地步,比如他从小在这个船上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头等舱还是三等舱,弹奏的时候,他灵感一来,乐队也欣然答应,他不为吃穿住行发愁,他的身边常常人头攒动,他想找人聊天就可以拨动电话!什么样的环境可以让人有这样理想的处境,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无人能匹敌,不用费劲一切唾手可得,你看他的朋友麦克斯还要为生计谋出路,他不需要。因为轮船对于1900就像一个子宫!

  有人经常形容壮丽美好“视死如归”,归是什么状态就是一体的状态,回到母体的环境,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快乐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就是回到母体,应有尽有,而且完美无缺。老子有云“专气致柔能达婴儿乎”,有婴儿这种状态,你看1900的身上就有,斗琴的场景中他被杰利的钢琴曲感动哭,录制乐曲时,他对着喇叭说他不疼吗?都是非常纯真的孩童状态!

  一个人生活在子宫里,他只愿意在海上生活,就没办法真正完成分离,也不能离开船,你会发现他除了麦克斯也很少有朋友,虽然身边人头攒动,但是他并没有和他人有太多互动,一旦互动也是有钢琴陪伴,这是第二原因他无法与别人建立关系!即便他很喜欢那个女孩,似乎也做好了下船的准备,但是那种充满希望又充满着不信任、怀疑、恐惧甚至是毁灭可能会妨碍他的生活。这两种也许就与他一生下来被母亲抛弃有关,以及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有关。这个创伤是巨大的!即便成年了,某些才华也展露出了,甚至有很大的名望,但创伤也会一直影响他。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与早年经历有关,尤其与母亲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克莱因人的驱力是寻找客体,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他在长大后与他人的关系,影片里,1900一出生母亲就抛弃了他,这本身就是一次创伤,后来8岁的时候养父又去世,二次重要客体的丧失都会让他无法信任他人,这也是他无法下船的重要原因。虽然一方面他有音乐的天赋,但是无法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他的世界里,母亲都抛弃了他,这种创伤影响是终生的。

  现实生活里,有些人有很高的成就,做生意能手,或者是技术专家,我们可以它叫高功能者,谈工作或者专业非常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情感方面要不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要不就是夫妻关系很糟糕,或者不停的换女友,这种换女友有人会觉得是渣男不负责任,但回溯小时候他与母亲的关系,可能是不被爱的、被嫌弃的或者忽视的!尤其是中国一种孝的文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我母亲不好如何面对?母亲都是好的,怎么面对内心的对母亲的攻击和恨,那就是自己不好呗,所以有的人就攻击朝内抑郁了!也有的人就最好不要关系,因为关系太痛苦!也有的人不断寻找关系,但是找到后马上抛弃!陷入死循环里!

3,麦克斯和1900,在影片里,1900的唯一朋友是麦克斯,在象征层面,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有点像本我和自我,1900遵循内心,喜欢女孩就去找她,亲她,想弹奏自己的曲子就弹,不受规则的限制,哪怕战争,不过是“去他的战争”,但是麦克斯不是,音乐可能是他的爱好,但也是他的生活保障,他要生活,他要到岸上去,但为什么他有不停的寻找1900呢,我会假设一个人到了中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你看他生活本不如意,最后去卖了自己的小号,但在他的内心里,有一些东西是他割舍不下的,正如1900所说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麦克斯是少数几个人之一,但是追随本心是一件痛苦的事,似乎会让自己有“无用”的感觉。有一种大势已去,往事不堪回首的悲怆感,但这种寻找之路也是一种哀悼过程,最后两人见面了,促膝长谈,很像一场内心的对话,最后两人和解,拥抱告别!我想也是导演表达的一种哀悼吧!死亡未必就是丧失,那留下来的小号和一张唱片足以彰显!所以对于麦克斯而言,更像是一场中年危机的探索之路!

4,这部高分电影被心理学界作为经典必看电影,但一开始更多的是被他的才华叹为观止,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会惋惜,就像《心灵捕手》的比尔有出众的才华一样,应该人尽其才,各美其美!但今天从电影里,从麦克斯的喷涌而出的泪水里似乎领悟到,一个人的才华,应该先愉悦他自己,不应该成为他者的欲望,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归他所有,任他选择!哪怕他死后见上帝只有两只右胳膊,那也是他的命运,他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