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同班级的班规内容各不相同?作为一个新班主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班规怎么让大家去共同遵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不同班级的班规内容各不相同

如何制定班级规则

一个合情合理、大家都愿意接受的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规则来自于问题(已经出现或预计可能出现的),用于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规则。但是,制定规则也要讲求民主与科学。一般而言,规则的出台要经过以下过程:

1。有学生广泛参与的分析与讨论

班主任要向学生说明制定规则的必要性,还要发动学生讨论。要允许并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欢迎不同的观点。这样,既发扬了民主,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品质。对于班主任来说,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识深度以及对处理问题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利于制定出合情合理的规则。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有权利参与制定管理自己的规则。

2。仅针对达成共识的部分制定规则

既然有讨论,就会有碰撞,就会既有大家认可的,也有争议较大的部分。规则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不然就会在执行中产生麻烦。比较常见的麻烦是,对规则视而不见(因为我不认同)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所以,“达成共识”很重要。

那么,如何达成共识呢?班主任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01。说服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争取学生的认可。说话要在理,逻辑严密,论证合理,既要站在班主任管理的角度说明问题,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所以,班主任要想说服学生,首先必须说服自己并做好充分的论证准备。

02。协商

和学生民主协商,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不是利用班主任的权威率性而为。

03。妥协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班主任很强势,寸步不让,学生在心理上会很难接受,甚至会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规则就极有可能在执行中遭遇阻力。学会适当的让步,是一种智慧。管理要有弹性,很多协议都是在让步、妥协中达成的。班主任让一步,学生也会让一步,大家都让步了,就容易达成共识。学生也会因班主任的宽容大度而产生良好的印象。

如果经过了协商和妥协,仍然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要强行通过。要学会“暂时搁置”。许多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好,放一放也没关系,以后时机成熟了再议。在议事中要避免“一锤定音”式的决策,这将为以后的执行带来隐患。

如何通过班级规则

因为规则是针对达成共识的部分制定的,所以比较容易通过。通过班级规则或决议的方式主要有鼓掌、举手、投票(包括网上投票)等。举手表决比较简单,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迫于压力,不好意思不举手,其实心里未必没有想法。无记名投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更有公信力。

规则的通过适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是必须考虑何谓“多数”。简单多数就是得票超过50%即可,但是这样的比例会有很大问题。所以,我班一般采用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多数通过的做法。但即使四分之三多数通过也可能有问题,问题往往就出在那不赞同的少数人中(哪怕只有一个)。

所以,班级不仅要遵守“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还应该有“尊重少数人意见”原则。每个人的权利都要得到尊重,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管理。对少数人意见表示尊重的方式主要有:

01。倾听

要让学生表达,还要认真听。倾听时要用心,要有回应,不要一边听一边处理其他事或心不在焉或不耐烦。

02。记录

用专门的笔记本把学生或家长的意见记录下来并表示赞赏,以示重视和尊重。

03。回复

不管意见是否合理,班主任是否采纳,都要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回复学生,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班主任能够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尊重学生的权利。这样,学生不仅会对班级规则口服心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学会尊重他人,对今后的工作和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规则对班级、班主任和学生的意义

制定并严格执行规则,不仅仅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其教育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1。对于班级而言,规则意味着公平和秩序

规则面前一律平等。对于班级而言,规则可以营造公平的人文环境(当然,规则必须要公正),给学生带来安全感。事事讲求规则,保障了班级秩序,使很多工作或活动都能顺利开展。

2。对于班主任而言,规则意味着约束和理性

人是有思想情感的高级动物。班主任与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感情和关系不可能一模一样。当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时,班主任的内心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对那些特别喜欢的、优秀的学生总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原谅,而对平时表现不佳的学生则不会产生这种感觉。这就有可能造成不公平,而按规则办事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规则公开透明,它不仅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同样约束教师,在规则面前,班主任也不能乱来。这既保护了学生的基本权利,也让班主任的工作始终合乎教育原则,不犯错误。讲规则的班主任威信都比较高。

另外,学生出现了问题,班主任如果只靠说教,既耗费了大量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接受。使用规则,就可能化繁为简,让班主任从无效说教的怪圈中走出来。多讲规则,少讲人情,慎用权威,班主任工作就可以保持理性。

3。长期坚持规则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合适方法,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相反,它保护了每个人的自由和合法权利。遵守规则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在一个处处强调规则的班级里,学生会渐渐学会使用规则来解决问题、调节关系,遇到矛盾纠纷或谁也说服不了谁时,他们首先会想到制定规则。这是我长期观察学生在班级里的变化得出的结论。

如果在班级生活中经常使用规则并且加强规则教育,会让学生逐渐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和有规则意识是不同的。遵守规则是用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一种素质。如果班级培养出来的都是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为社会输送大量既遵纪守法又有独立思想的优秀公民。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班规怎么让大家去共同遵守呢

给班级制定班规可能是每个班主任上任后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中学还是小学都有行为规范,但有时行为规范说得过于笼统,班规则是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和补充。题主问到想制定一个合理的班规,让大家共同遵守,我觉得这个班规必须要民主,而且要坚决执行不能轻易妥协或纵容,全体同学共同监督。下面我们就聊一聊班规的制定和执行。

班规要体现民主,让学生们提议然后举手通过。

班规既然是约束学生,就得让学生心服口服,既然想服众,最好的办法由学生自己提出,再举手表决通过,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同意即通过。涉及到一些细节,可以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加以添加和细化。

我们学校最优秀的一个班,制定班规的时候都是由班长主持,班主任负责起草,由学生自己提出,全体举手表决。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非常理想,因为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很少有孩子对班规提出异议。

班规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但是也要灵活掌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制定了班规,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去执行,如果妥协一次,下一次就不好用了。但有时也需要灵活运用,达到惩罚目的即可。

记得有个班里有一项班规是不允许在教室里吃零食,目的是保持班里的卫生。当时孩子们提出来的是,如果有人在班里吃零食,就要买30份同样的零食,月末的时候奖励表现好的同学。在班规制定不久就有一个孩子违反了,他在教室吃薯片。这种零食比较贵,孩子眼泪汪汪地去求班主任。班主任想了很久告诉孩子,既然制定了班规,就要执行,但是念在他是初犯,允许他分三个月买完。后来在教室里吃零食这种现象完全地杜绝了。

这位班主任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班主任,她知道既然制定了班规,就一定要执行。但是她不忍心这个第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因为这件事情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跟孩子们商量,来了一个分期付款。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件事情。

将班规和量化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我管理学生一直用量化计分,表现特别好的量化小组,周末的时候会减免一些作业。表现特别差的量化小组要留下来大扫除。每个月会做一次量化总结,给表现突出的量化小组发一些物质奖励,还会在他们组后面贴上表示荣誉的小红花。孩子们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珠一样,非常在乎本小组的量化成绩。

于是我就把量化和班规结合在一起,将平常的考勤、卫生、纪律、作业情况,按不同的层次加分或者减分。

例如该小组作业全部完成,该小组加三分,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