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木偶戏的组成成分?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别都有哪些类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杖头木偶戏的组成成分

内操纵杖头木偶由头、命杆、肩牌、手、手杆、内衣和外衣组成。
传统的木偶头用木材雕刻成形,头骨挖空,装有机关,使嘴、眼活动。命杆用圆木或竹竿制作,与木偶头固定连接。各地区杖头木偶命杆长短不同。山西、陕西、江苏等地木偶的命杆与木偶身躯等高。湖南、广东等地则有两种长短不同的命杆:长的称为“长颈”或“长把”,短的称为“短颈”或“抓颈”。这几种命杆各有其长处与局限性,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表演方法和流派。
手杆用质地坚硬的木棍或箭竹制成,与木偶手连接,其结合部位各地区不尽相同。如陕西手杆连接在木偶的手腕处,湖南手杆连接在木偶手腕至肘部3寸处,其连接角度也不一致,但基本上是90度至95度。
内操纵杖头木偶的手杆是放在木偶衣服里面的,它限制了木偶胸部塑造的随意性。因此采用固定肩板或在木偶后颈悬挂肩牌的方法。架衣代身,以便展现木偶的身躯。
长期以来,为适应木偶角色动作的需要,传统的内操纵木偶,产生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结构。如陕西丑角木偶,其椭圆形肩板下,装有V形操纵把,命杆通过肩板脖腔圆孔握在表演者手中,即表演者可以同时握住肩板操纵把和命杆,另一只手操纵手杆进行表演,也可以放下手杆,一手持肩板操纵把,一手持命杆进行表演,使木偶作出伸头探脑、缩脖端肩,甚至木偶头可作360度的转动等,做出某些只有木偶才能表演的滑稽动作。
内操纵杖头木偶,大都用来表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的古代服饰,能容下3根杆,在木偶衣服内自由活动。由于传导直接,操纵灵活,不仅擅于表演甩须抖髯、耍帽翅、翻跟头等粗犷的动作,也能把女性轻盈的步履、婀娜的舞姿等细腻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脉脉含情。
木偶艺术家创造出许多新的结构装置,如外操纵杖头结构木偶及已经普遍运用的弯把装置和纸偶头工艺等。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由偶头、弯把式命杆、胸腔、手、手杆、胳膊、内衣和外衣组成。命杆下端的弯把外形便于表演者托举,可以减轻手的疲劳度,食指和拇指操纵转动装置,可使木偶头自由转向,做出低头、仰脸、左右歪头的仿生动作。
弯把式命杆组合的杖头木偶,是用经过雕塑、翻模具、裱糊、脱胎等工艺制成的纸质偶头。这种偶头重量轻,便于在命杆上控制;纸壁薄,头内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机关装置,使木偶做出嘴的开合、眼的睁闭转动及眉毛、耳朵、鼻子的动作,大大丰富了木偶的表演动作。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由于手杆放在木偶衣服外面,木偶胸部可以形成一个腔,胸腔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塑造,木偶的头、胸、臂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可以在胸腔内安置机关,使木偶能做出腹部起伏,胯部扭动等动作,使木偶的形体动作更加自由灵活,增强表现力。
杖头木偶的双手是用木材雕刻制成,现今也采用塑料或树脂制作。根据人物需要雕刻成不同姿势的手型,还可以制成拿放道具的活动手。
传统的杖头木偶偶体本身没有脚,需要有脚的动作时,另配腿,称“打脚”外操纵杖头木偶保留了传统的打脚,并给以发展,可以打单脚也可以打双脚,为了形象的完整,有的将木偶双腿与胸腔下端连接固定,另做一条与腿部颜色质地相同的布筒用于遮蔽表演者的手臂。这种腿部的处理方法成为“挂脚”或者“三条腿”。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的产生,丰富了木偶表演动作,使木偶造型更加完美。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别都有哪些类型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在我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我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的结构方面的差异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1米的提线。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木偶是如何产生的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枣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枣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杖头木偶怎么操作

传统的杖头木偶偶体本身没有脚,需要有脚的动作时,另配腿,称“打脚”外操纵杖头木偶保留了传统的打脚,并给以发展,可以打单脚也可以打双脚,为了形象的完整。

将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已将这种“爆肚戏”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

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如温健仁自创温派新腔——“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单人演奏击乐配合台上表演。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无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杖头木偶戏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石敢当》、《南海长城》等,其表现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单人操作木偶进行演唱表演。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