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反因“不孝”被曹操处死

 

2023/7/17 16:55:06 ('互联网')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图1 孔融让梨

这个孔融何许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种联系呢?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孙。他的家族也颇为显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孔融的父亲则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说来,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孔融少年时便已才华早露,名士李膺赞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图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以为孔融年轻,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来事情泄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而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不料,孔融争着认罪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却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吏没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就这样,孔氏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便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这又一次让我们产生疑惑,曹操为何会以“不孝”之名处死他?

图3 张俭狱中题字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根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当年孔融父亲死的时候,孔融哭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别人的搀扶才能行动。所以,孔融一直认为真孝之人,面对至亲的去世,一定会非常痛苦,以致于不能自已。而这个人在父亲的坟前,却丝毫没有憔悴的颜色,故而杀了他。

这恰巧说明孔融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进入官场,也是因为“孝廉”而闻名乡里。这时,我们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个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图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这个问题我们搁置一边,先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何孔融长大后会如此平庸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偏见”,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我们看看时人的评价就知道了,陈登说他“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更是称赞他“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生在三国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所推崇的都是些谋士、武将之类的人,如诸葛亮、关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个文学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可见他并不平庸,那我们为什么觉得他平庸呢?

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记住曹操,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而是乱世枭雄。文学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乱世则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我们看曹操就知道了,我们首先看到是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后才发现他还是一个诗人。这时候,我们会觉得锦上添花,对他的崇拜就会又多了几分。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来,我们就揭秘,曹操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图6 举孝廉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后汉书·孔融传》《御览》《三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