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原岛春雄《近代中国断章
发布时间: 2023-07-11

【书名】

近代中国断章

【丛书】

论衡

【作者】

[日]原岛春雄 著

谢跃 译

张宪生 审校

【出版时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定价】

52.00元

打破二元对立,探寻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

官—民—夷/洋

政治—官僚、经济—地主

社会—家长、文化—读书人

探索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

揭示中国前近代与近代之间的延续与断层

展开全文

从明末开始的长时段的“近代”

否定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宋代近世说”

从“内部”、在“现场”观察中国

把“中国”作为“方法”

批判性反思“现代性(modernity)”

打破日本学者眼中“概念化”的中国

重构大历史洪流中由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们构成的纷繁的画面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学者原岛春雄教授的遗著,以中国明清历史与思想为主。书名所谓“近代中国”,不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际,是一个长时段的“近代”,这里面蕴含着对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宋代近世说”的否定,而希望从中国历史的内在连续性探究明清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由于作者曾亲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所以不仅从历史中探寻中国的结构,同时也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的著作,饱含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内容扎实,见解独到,对我们理解中国明清以来历史的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传统中国如何向近代转型,即探索传统与近代的延续与断层关系,可以说,这是一部探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著作。作者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指出要彻底切断官与民的相生相容关系,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清除阿Q诞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其视角独特,分析锐利,是一部相当有深度的著作。

专家推荐

作者在本书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观察了中国历史,还时而流露出某种担忧。然而遗憾的是,东亚今日的局势更加纷繁复杂,处处涌动着不容异己的暗流。

本书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虽完成于20世纪末之前,但今天读来仍丝毫无过时之感。甚至可以说,本书或许能为身处迷雾中的我们寻找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谨向东亚史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推荐这一佳作。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孙文纪念馆名誉馆长 狭间直树

原岛兄认为近代中国是“官”“民”“夷/洋”三者关系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他着眼于作为“夷/洋”的基督教、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各自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期发挥的作用。他认为要切断官与民的相生相容的关系,“杜绝阿Q 的出现”,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这样才能有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

——日本中国研究所理事长 川上哲正

作者亲历中国由后“文革”时代步入迥然有异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不仅从历史中去探寻中国的结构,更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在现实中感受历史,又在故纸堆中感受现实,从中去思考中国与日本的“近代”。

——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林少阳

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

——从 “哀” 至 “寂寞”

01

革命家的形象

凡所谓主义者,非自天降,非自地出,非摭拾学说所成,非冥心独念所成,正以见有其事,则以此主义对治之耳。

对于革命家章太炎来说,革命以及革命的思想只能来自历史的现实中。革命作为其学说的归宿,不是处在空想之中,而是屹立于现实面前。现实的确是黑暗的。首先,章太炎一心维护的中国历史正处在满洲统治的屈辱之下。为此,章太炎从推翻清朝异族统治的斗争中找到了革命学说,并成为“反满”的骁将,正如鲁迅所说:“太炎先生以文章排满的骁将著名的。”

十分严酷的现实是,清朝使汉人成为它的“奴隶”,而帝国主义使清朝成为列强的“奴隶”,从而使中国陷入“陪隶”——二重奴隶的现实。

章太炎

章太炎所直面的现实是这样的,这里存在中国近代的两难困境。正如罗伯斯庇尔以罗马共和国之名举行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章太炎也是以中国历史之名鼓吹资产阶级革命。然而,阻挡资产阶级革命的不仅有清朝异族的封建统治。清朝是十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陷入危机时,力图维护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依靠武力建立的统治政权。在章太炎所处的时代,清朝统治者不过是依靠惯性续命。而利用这一机会试图置中国于死命的是帝国主义。在章太炎的面前,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近代资本主义,以其变成的帝国主义阻拦着自身前进的道路。包括章太炎在内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必须在某种意义上超越资产阶级革命。列宁在谈到孙中山时,敏锐地指出了中国的困境:

中国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就在于:中国的民主主义者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把它改造成为反动的理论,并根据这种“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对于中国的革命家而言,资本主义是老师,同时又是敌人。毛泽东指出: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对章太炎来说,这种现实既是革命的起点,也是革命的终点。章太炎追求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现实是令人十分绝望的:如果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近代社会,革命就一步也无法向前推进,未来的希望将完全破灭。现实黑暗并不可怕,因为如果未来是光明的话,革命家仍然可以追求梦想。可是,原以为能给人们带来唯一希望的近代资本主义却变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极力维护黑暗的现实,而且还一味使这种黑暗统治永久化。章太炎认为,对黑暗的现实视而不见,把“革命”的前景描绘成光明的未来,这种“革命”无异于投机。革命要在现实的黑暗中寻找出路,未来未必有光明。

但不是正因为黑暗,正因为没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么?倘必须前面贴着“光明”和“出路”的包票,这才雄赳地去革命,那就不但不是革命者,简直连投机家都不如了。

鲁迅的这句话,可以完全用在他的老师章太炎身上。

在章太炎看来,帝国主义侵略是在近代文明中借文明之名使侵略正当化的行径。

然后知文明愈进者,其蹂践人道亦愈甚。

对现实的这一把握,使历史学家章太炎抛弃了进化论史观。他认为,在历史现实中,相对的进步即带来相对的退步,章太炎把这种对历史现实的定义简称为“俱分进化”。大凡相信进步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面对过去时,通常以大量的事实填充均质、空虚的历史时间,据此论证现实的由来,论证他们处身其中的现实的正当性,使自己所处的现实正当化。而当面向未来时,他们用未来的光明来遮盖现在的阴影。章太炎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无法将革命视为自然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更不能无条件地把自己作为革命的主体加以肯定。

章太炎的确追求资产阶级革命。不过,在他看来,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告别传统的中国历史,将西欧的近代文明移植于中国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应恢复其民族的主体性,为了不被历史所抛弃,必须克服原有的封建制度。 因此,章太炎将历史的探索归结于革命,以革命促进历史的探索,用民族主体性的历史指引资产阶级革命。

帝国主义侵略的现实宣告了他所追求的革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于是开始了他充满苦涩的革命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唯识论。在唯识论中,他使自己建构的革命理论即作为民族主体性的历史相对化。他取得了理论上的成功,但在现实的革命中失败了。他在唯识论、无的世界中,将革命相对化,并在理论上将其置于实现无的一个阶段中。在这一完美无瑕的理论体系里,已经没有了接纳新的历史胎动的空间。创造这种完美无瑕理论的章太炎所向无敌,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走向了失败。而这一糟糕的结局是因为他从自己的思想中排除了革命中失败与背叛的可能性,他在自己的革命取得胜利时,就彻底排除了革命的辩证法。

鲁迅

鲁迅思想开始形成于辛亥革命和章太炎革命的高潮,鲁迅晚年时常提起辛亥革命和章太炎:

中国自民元革命以来,所谓文艺家,没有萎黄的,也没有受伤的,自然更没有消灭,也没有苦痛和愉悦之歌。这就是因为没有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也就是因为没有革命。

鲁迅清楚认识到辛亥革命只是徒具虚名,并将这一感受称为“寂寞”。

章太炎曾经谈到过“哀”,以此来表达对历史的这一虚无感,并以“哀”为动力去播种——播撒革命的种子,试图奋力夺回历史。

彼播种者,以其至哀,内恕孔悲,施之于孙子。

这样的革命家,同时也是怀揣匕首走向死亡的恐怖主义者:

其间贵者,独有密怀匕首,流血五步,与夫身遭厄困,百折而不回者,斯乃个人所为,非他能代,故足重耳。

章太炎此时大概想起了邹容,邹容受到他思想的影响,也因为他的思想而死于狱中,他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投射于年轻的邹容身上。他把自己跟革命视为一体。如果说夺回历史是革命,那么国学大师章太炎同时就是革命家章太炎。这种将自己与革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