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司马昭如何设计诱杀诸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说起来张郃真的很倒霉,在正史里,明明是他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但是司马懿却命他追击,最后中计而死。结果《三国演义》里却说是张郃坚持追击,结果被诸葛亮射杀。

在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曹真前一年伐蜀失败,此时身体不好,正在洛阳养病,所以曹叡命司马懿长安防御蜀军。

不过这次司马懿表现不佳,他先是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大军去救祁山。张郃劝他留部队驻守雍州和郿县,但是遭到司马懿拒绝。结果诸葛亮率蜀军突击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军,抢走了上邽附近的麦子。

随即诸葛亮又故意撤退,将司马懿的大军吸引到祁山附近。张郃认为这样光跟着蜀军没有其他动作军中会不服,提出分兵攻击蜀军后路,但是司马懿不听,率军跟着蜀军一路到了卤城,和蜀军对峙。部下众将果然不满,贾栩、魏平等人多次请求出战。司马懿没办法,率军和蜀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而在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兵时,司马懿又命张郃去追击蜀军,张郃以“归军勿追”为由劝阻。结果这次司马懿还是不听张郃的意见,强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不得不奉命而去,结果在追到木门时遇到蜀军伏兵,膝盖中箭而死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所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能诱杀张郃,一是靠诸葛亮料敌如神,知道魏军来追,事先设了伏兵,二是张郃被猪队友坑死了,更悲剧的是这个猪队友还是上司,张郃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更倒霉的是,在《三国演义》里这个战败身死的责任还被推到了张郃自己头上,真是比窦娥还冤。

司马昭如何设计诱杀诸葛诞

说诞哥是大魏绝版忠臣我想没人能反对吧,诸葛诞能在危难之时及时做出自保的举动,也值得夸赞,而当时诸葛诞从某种层面来讲有望让曹魏的气数再延续一阵子,只可惜他不仅遇到了神一样的对手,也碰上了猪一样的队友。

由于孙权在立嗣问题上一直飘忽不定,导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孙权死前将孙霸赐死,也贬了孙和,改立年幼的孙亮。此时吴国政局动荡,魏国趁此机会由司马兄弟带头大举进攻江东,同行的还有诸葛诞,毌丘俭等人。在伐吴的路线上众将有了分歧,司马师考虑再三没有采纳诸葛诞的建议,结果魏军大败,带兵反击的诸葛恪一战成名。司马师在战后总结大会上是痛哭流涕,还说悔没有听诞哥的建议啊,然后把参与此次战斗的所有将领都降级了。

司马师的举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毌丘俭对此就耿耿于怀,后来司马氏专政诛杀曹氏宗亲,毌丘俭带兵反叛,司马师命诸葛诞为先锋大破毌丘俭,诸葛诞也暂时驻扎在了毌丘俭的寿春城中。后来诸葛诞发现了司马氏的野心,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定不能被他们所容,再加上好友夏侯玄等人皆被杀,令诸葛诞十分恐慌,于是在寿春屯兵,并联系东吴欲做举义之事。

此时司马师已死,司马昭当权,司马昭派贾充过去探口风,见到贾充后诸葛诞义正言辞的对司马昭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并且还劝贾充弃暗投明。贾充可是理智的人,知道大势要去往哪边,于是回去禀告司马昭,说诸葛诞这小子嘴硬得很,还是早早除掉为秒。

其实无论诸葛诞给贾充什么答复,司马昭也会杀了诸葛诞,这或许就是司马家与诸葛家且不断的怨念吧,于是司马昭派兵进攻寿春城。诸葛诞觉得东吴的盟友很靠谱无论是朱异还是孙綝甚至是降吴的文钦,三人皆是无能之辈。而在需要聚集人心的时候诸葛诞为了给文钦面子还训斥了自己的两个爱将,于是这二人出城投降魏军,寿春城上的乌云更密布了。

最终诸葛诞与文钦矛盾爆发,在杀掉文钦之后诸葛诞选择率兵突围,结果铩羽而归,最终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没逃走的家人也被司马氏杀了个干净。

所以诸葛诞之败,并不能说是司马昭用了多少计谋去诱杀他,而是盟友过于不给力,导致自己莫名其妙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诸葛诞一死,司马氏在朝中继续横行,最终一统乱世。


文/逻辑文史游

大魏第一强将诸葛诞!

萧何为何要帮刘邦诱杀自己的好友韩信萧何为何辅佐刘邦做沛公

两个问题笔者分别回答。

一、萧何帮助吕后诱杀韩信是迫不得已

韩信藏匿项羽的部将钟离昧被人举报,称韩信要谋反。

陈平献计,刘邦谎称巡游云梦泽,逮捕韩信,把韩信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

韩信被软禁在长安,他称病不朝,心怀不满。

这时,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能明白,功高震主的军事天才韩信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危险分子。

  公元前197年,代国相陈豨谋反。

刘邦率军亲征。

陈豨曾经是韩信的部下,韩信准备在京城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

韩信的家奴向吕后告发。吕后找来丞相萧何商定计策,谎称刘邦打了胜仗,陈豨已死,命令群臣进宫朝贺。

  韩信进宫时,武士一拥而上绑住他,斩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

当初,韩信登坛拜将是萧何向刘邦极力举荐的结果。

后人因此感叹韩信“一生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

二、萧何辅佐刘邦做沛公,是因为刘邦更适合当带头大哥

刘邦、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沛县的小吏,平时关系密切。

刘邦性格豁达大度,喜欢结交朋友,说得难听点,就是有无赖气质,喜欢混社会,能豁得出去。

萧何等人相对来说老实一点,胆量不及刘邦大。

在沛县起义前,刘邦已经放弃泗水亭长的差事,把服役的民夫都放跑了,领着一帮人隐居在芒砀山。

沛县起义后,萧何和曹参担心身家性命,害怕造反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当首领。

刘邦顺从大家的意思,设祭坛,立赤旗,自称沛公。从此,人们都尊称他为沛公。

李鸿章诱杀太平军8个王爷,清廷是怎样处理的呢

所谓李鸿章诱杀太平军8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这一事件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当清军围攻太平军据守的苏州时,城中的太平军守将郜云官等见势不妙,乘着主帅李秀成不在苏州的时机,发动兵变,向清军献城投降。但是在投降之后,郜云官等为首的8人(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天将范启发、天将张大洲、天将汪怀武、天将汪有为)不愿意解散、改编部队,而且继续控制苏州城的城门等要冲,以此为威胁,向清政府方面提出诸如索求实缺官职,给予其部队以正式编制等各种政治条件。

因为这批降军的人数有20万之众,超过了当时在苏州周边的淮军,一旦发生叛变反复,或者是联合李秀成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李鸿章于是设计,伪称召集8人来营议事,最后一网打尽。

这件事在清政府一方,其实没有人觉得不妥,只是当时随同淮军作战的常胜军统领戈登从洋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杀降不道德,不但声称要和李鸿章决裂,还在四处游说英国势力,要讨个说法。

整件事闹到清政府层面后,清政府的处理非常简单,即宣布李鸿章的处置非常妥当,要求李鸿章对8名降将所属的部队设法妥当遣散。同时宣布戈登等的行为属于“洋人不晓事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