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怎么样

因为历史上诸葛亮本来就是比较厉害的人,再加上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绘比较高,所以潜意思里面,诸葛亮就是具有传奇色彩了。其实,诸葛亮虽然不如小说里面写的那么厉害,但是,绝对也算的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一点,诸葛亮自小就饱读诗书,才智过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功底好,赢在了起跑线上。因此,他博学多才,见识长远,所以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能预测到很多事情。

第二点,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从七擒孟获中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的人才,攻心为上,采用计谋要远比战争来的强。

第三点,尽心尽力,辅佐君王。诸葛亮一直视刘备为主上,即使在刘备托孤时候,表示可以让丞相自己坐上位置。可是,诸葛亮还是扶持刘禅继位,并一心辅佐,绝没有觊觎皇位。

第四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应该是诸葛亮最大的忠心,但是也是最大的悲哀。忠心在用一生替蜀国着想,悲哀在一生都没能替蜀国一统天下。

所以,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即使常常被后人质疑:“诸葛亮是否被神话了?”但是仍旧不能否认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为了刘备,为了蜀国,为了完成天下大业。虽然,在后人看来,如果蜀国胜利了,那么诸葛亮确实功劳最多;但结果却是蜀国失败了,可又怎么能将问题都推给在诸葛亮身上呢?

不论从三国中看诸葛亮,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诸葛亮的一生都是让人高看的。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毛主席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这两个人适合拿一块比较吗?

好吧,都是易中T惹的祸……

奉孝与孔明真不是一类人。郭某人只管出主意就行,而诸葛丞相不仅要分析要决断,还需要亲自去落实……因为他是统帅,需要通盘考虑问题。“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他的地位使然。

打个比方,诸葛亮是操盘手,而郭嘉是股评家(借用一下菜九段的比喻,他原本是指刘邦和张良),孰难孰易不言而喻吧?

一些人只喜欢所谓“荡气回肠”的胜利,最好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才有足够的戏剧性,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殊不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行险是不得已的事,把军国大事成败寄托在赌运气拼侥幸上是很危险的。曹孟德弄险赢得了官渡之战远征乌桓的辉煌胜利,却也有过濮阳中诱敌之计险些丧命的奇险(没死八成是运气)。曹操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期的他已经不肯冒太大风险——已经赢得半壁江山家大业大,可不能再学流氓轻率孤注一掷了。于是曹操夺取汉中后拒绝司马懿建议不肯进军蜀中。

同理,掌握一国的诸葛亮不能把国家希望押在未必靠谱的“子午谷奇谋”上。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直是忠贞贤相的形象,受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诸葛亮的推崇已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绝对的智圣形象,以致被清人称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之下第一人”。但是到了现代,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喜爱《三国演义》的人们,也普遍关注三国的历史了。经过一些历史学者或专家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品说,诸葛亮智圣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越来越模糊了。

真实与演义形象落差太大。有句话叫作捧得越高,摔得越恨,这话用到诸葛亮身上,也是十分恰当的。《三国演义》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历史小说,常说它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里面的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自出山跟随刘备,那真是如龙归海,畅快如意,手之所及,意之所指,那简直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锦囊妙计绝纶,能参天地,谋造化,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什么火烧搏望、火烧新野,什么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什么借东风、火烧赤壁,什么华容道关羽捉放曹,什么三气周瑜、巧借荆州,什么取益州、占汉中,什么安平五路敌,什么七擒孟获,什么空城计,什么六出祁山,等等吧,把个诸葛亮描写刻画得神乎其神,让鲁迅先生看了也有“状诸葛之智近妖”的感觉。鲁迅先生此言一出,让不少学者专家们感到应该正本清源一下了,于是不少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对三国人物事迹真伪的考证研究。结果这一考证可不得了了,火烧博望是刘备杰作,舌战群儒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孙权专利,借东风怎么可能,火烧赤壁是周瑜、黄盖,三气周瑜那是没有的事,取益州是庞统,占汉中是法正,南中平叛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地点七擒孟获理论上达不到,空城计子虚乌有,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劳而无功,甚至三顾茅庐也非真,隆中对策也存在重大缺陷,等等等等。经过这么一考证品评,好家伙,简直是石破天惊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智圣形象霎时间一落千丈,人们纷纷有被欺骗的感觉,对诸葛亮自然微辞颇多。一些哗众取宠者的随意抹黑。诸葛亮是名人,无论在史册还是民间,都有着无可匹比的威望和知名度,如果打破常规,提出一些与社会公知相反的论调,自然会非常吸睛,自己也就马上会成名,并且能赚取大量流量。于是他们就寻章摘句,推理演绎,查找出了诸葛亮的种种不行,大肆抹黑诸葛亮。说诸葛亮军事不行,总共有四点事实:其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二刘备打仗从不带诸葛亮。其三刘备白帝托孤让诸葛亮做丞相,却让李严掌内外诸军事。其四诸葛亮六出祁山,劳军远征,穷兵黩武,屡战屡败,劳而无功。说诸葛亮专权独断,妒贤嫉能,不注意培养使用人才,主要有三点:其一诸葛亮在白帝托孤后,军政大权,咸归于亮;其二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问蜀营使者,使者说,我们丞相食少事烦,军中二十军棍的惩罚,他都亲自办。其三刘备时发现提拔了不少人才,可诸葛亮当政后,很少人才出现,仅有一姜维而已。以成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忍不仁,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会吹捧美化诸葛亮,而不美化吹捧他人呢?因为纵观三国一朝,能值得美化吹捧的,只有蜀汉,而蜀汉中又以诸葛亮为最。为何这样说呢?蜀汉是继承两汉最法理的正统,刘备是帝室之胄,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为刘邦十五代玄孙,根正苗红。而且两汉治下,国力最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四夷宾服,万邦重译款塞来朝,何其胜哉。而曹氏代汉,司马代曹,得国最为不正,为后世朝代更替,带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同时呢,司马建晋,虽一统天下,却因腐化败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让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北方汉人几致灭族。如此不堪的手段,如此切腹之痛的恶果,罗贯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手中之笔,去吹捧美化曹操、司马懿的。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