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有备无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
可以避免祸患。
启示: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
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出处:《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朝代】唐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白话释义: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魏征写的

是戒奢以俭。出自《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如下: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居安思危”下一句的什么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其他提倡“居安思危”的还有: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2. 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3. 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4. 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5.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6. 《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出自哪里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典

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有备无患。

原文: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只要有准备不管有没有危险与灾祸都不会害怕与担心了。

扩展资料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 

左丘明是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左转》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历史典故: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