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的驰援徐州?陈瑞章的原型是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的驰援徐州

11月23日,黄维为改变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急于渡过浍河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靠拢,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分三路向南坪集猛攻。中野4纵顽强防守,鏖战了整整一天,天黑后才按计划放弃南坪集,退到徐家桥、朱口、伍家湖一线。这时,中野1纵、2纵、3纵、6纵、11纵、陕南12旅已分别到达郭家集、白沙集、孙町集、曹市集、胡沟集,形成袋状阵地,只等黄维兵团渡浍河时,就发起向心攻击,将其分割于浍河两岸。
而南坪集解放军的后撤,使黄维错误判断解放军已无力继续阻击,下令立即北渡浍河。11月24日,其先头部队已到达忠义集、东平集、杨庄一线,逐渐进入解放军的袋状阵地。但他随即发现两翼有解放军主力集结,知道不妙,遂命令已渡过浍河的部队迅速撤回。当日晚,该兵团又撤回南坪集地区。 11月26日,黄维兵团虽然被围,但毕竟是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边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一边与南京联络,顾祝同指示全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李延年兵团会师。根据这一指示,黄维决定于次日集中四个主力师,乘解放军立足未稳,包围圈尚未严密,齐头并进向东南突围。
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报告该师侦察人员已发现当面解放军的薄弱环节,可以乘隙取得突破。同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110师为先锋,首先突击,其他三个师随后跟进。黄维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黄维不知道的是,廖运周是中共秘密党员,葬送了黄维的突围计划。当廖运周的110师在85军建制里随黄维兵团被合围在双堆集后,特别是在掌握了黄维的突围计划后,他立即派人设法与当面的解放军中野6纵联系,请求乘突围之际举行起义。刘伯承、邓小平批准了他的请求,规定了起义部队的行进道路和联络信号,并指示6纵做好接应起义和阻击黄维突围的准备。廖运周得到刘、邓批准后,考虑到突围时四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在中间不利于起义,为确保起义成功,这才向黄维提出了110师为先锋首先攻击的建议。
11月27日,廖运周率110师的两个团(另一个团被85军留作预备队)顺利通过解放军的阵地,向指定地点开进。当110师通过后,6纵立即封闭了通道。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三个师沿110师的路线跟进,不料随即遭到解放军预伏火力的迎头痛击,尽管有飞机、坦克的支援,仍未能突围出去。为妥善安置110师的起义官兵,中野对该师的起义保密三天,更使黄维对110师的突围大惑不解。当得知110师的起义后,第12兵团士气大挫,军心动摇。刘峙在回忆录中认为廖运周的叛变,是黄维兵团失败的关键。
廖运周率部起义后,中野不失时机向黄维兵团猛攻,刘、邓一度估计可在两三天里解决战斗,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黄维依靠优势火力,顽强防御。而中野由于前一时期,先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为行动迅速,将重武器几乎尽数丢弃;再是为巩固根据地,又抽调了一些部队充实到地方部队。这就导致人员、火力都大为不足。特别是炮兵严重不足,当时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而黄维认为,如果就地防御,势必被困死,不如乘解放军包围圈尚未巩固之时,继续组织突围。因此在被围的最初几天,黄维每天以一到三个团不等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下,不断向东南突围。
11月28日,黄维以18军的三个主力团,在十二辆坦克掩护下,向马小店强攻。在攻击前的火力准备中,发射的炮弹多达数千发,将村内的房屋和解放军的防御工事几乎尽数摧毁。但6纵17旅拼死抵抗,付出很大代价终将敌击退。当天顾祝同乘飞机飞临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就地固守,站稳脚跟,并尽量扩大占领地区。蒋介石认为黄维兵团完全可以顶得住解放军的攻击,所以命令黄维死守待援。第12兵团的军、师长听到这一命令,想到黄百韬兵团覆没的下场,无不相顾失色。 12月1日,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乘飞机在双堆集的临时机场降落,胡琏原任12兵团前身整编第18军军长,在整编军恢复兵团番号时,由于蒋介石、白崇禧、陈诚之间的派系矛盾,他没有顺理成章的成为兵团司令,而是由黄维出任司令,他只是担任副司令,失望之下,便称病告假。当12兵团陷入重围后,胡琏抛下名利之争,赶到双堆集,与旧日的部属同赴危难。由于胡琏精明干练,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他指挥下打仗总是胜多负少,所以在12兵团,有着较高的威望。他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部队的士气。
12月7日,黄维命胡琏乘飞机飞往南京,面见蒋介石汇报12兵团的近况,请求增加空投粮弹。临行前,黄维知道大势已去叮嘱胡琏不必再回双堆集。胡琏面见蒋介石后,表示12兵团许多军官战斗经验丰富,对党国忠心耿耿,如果被解放军围歼,即便使解放军付出数倍代价,也损失了一大批精华干部,所以建议下令突围。将介石接受这一建议,命令黄维毅然突围。胡琏在汇报结束后,又飞回双堆集协助指挥。 第18军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百战之师,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而其118师33团更以凶狠著称,号称“老虎团”。该团全部是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时罕遇对手,堪称王牌中的王牌。大王庄位于双堆集的南侧,屏护着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黄维把“老虎团”放在大王庄,希望这支“恶虎”能守住双堆集的南大门。
为歼灭“老虎团”、打开南大门,中野6纵46团和华野7纵57团两个主力团进攻大王庄,对这个极具战术价值的小村庄志在必得。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我第一攻击梯队的3个营勇猛冲杀,迅速突入大王庄,和“老虎团”杀在了一起。近战夜战本是我军的拿手好戏,但对于屡经恶战的“老虎团”来说,面对面的厮杀他们也毫不含糊。在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的大王庄内,“老虎团”和我军展开了逐街逐屋的争夺战。机枪、冲锋枪、手榴弹、枪榴弹、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以及六○迫击炮等近战武器全用上了。双方的重炮炮弹雨点般地落在这个小村庄里。人的断肢残体连同泥沙石块—起飞上了天空,空中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味和令人作呕的血腥味、焦糊味。整个大王庄就像狂风恶浪上的一叶小舟,在炮火中颤抖、呻吟。
一场血战,“老虎团”终于被我攻击部队逐出了大王庄。“老虎团”团长恼羞成怒,一边呼叫炮群封锁我后续部队的投入,一边组织力量进行反扑。一般的部队三五次冲锋攻不上去,腿可能就软了,可这“老虎团”确是名不虚传。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我军进行搏杀,竟连续发动了15次冲锋。打到最后,“老虎团”伤亡殆尽,我攻击大王庄的3个营也所剩无几。最后,“老虎团”团长组织起汽车兵、勤务兵、伙夫、马夫等全团所余全部有生力量,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关键时刻,我华野7纵首长派出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纵队警卫连。又一场恶战过后,敌人的最后一击终于被粉碎,而我150多人的警卫连也只剩下17人。大王庄争夺战从早上8点打到晚上8点,整个村庄除了几堵断墙,几乎被夷为平地。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布《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要求其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应爱惜部属的生命,放下武器。但黄维拒不投降,拼死顽抗。
当天黄昏,华野7纵攻击双堆集东南制高点尖谷堆,尖谷堆虽只有25米高,但在一马平川的双堆集地区,却是关键的制高点,对于观察战况和步炮协同极为有利,12兵团的炮兵观测所就设在上面,是个兵家必争之地,由战斗力最强的18军防守。由于解放军攻势很猛,18军军长杨伯涛担心守不住,就命令发射空投下的催泪毒气弹,解放军没有准备,部队产生了混乱,被迫停止了进攻。直到了解到作用不大,部队才安定下来。此后解放军进行了防毒教育和防护准备,以后12兵团再使用,作用就不大了。
12月14日,陈士渠指挥华野3纵、中野6纵攻击双堆集东北的集团工事,他以华野攻坚能力最强的3纵8师为主攻,将3纵炮兵团的三个炮兵连和8师炮兵营组成炮群,直接支援8师的攻击;将3纵炮兵团主力和华野特种兵纵队的重炮组成炮群,由第3纵队指挥负责压制双堆集敌军炮火。经严密准备,于黄昏时分发起攻击。守备集团工事的是10军114师54团,该团原是18军的起家部队,后在部队整编中调配给第10军,是12兵团中战斗力最强的团,人称“威武团”。解放军攻击部队是华野3纵23团1营(即洛阳营)和中野6纵49团1营(即襄阳营),攻守双方都是精锐之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恶仗。经过一小时强大火力准备,解放军冲入阵内,双方白刃肉搏,血战三个多小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