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为什么会有禁区(长城有限的建筑高度,如何起到捍卫边疆的巨大作用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长城有限的建筑高度,如何起到捍卫边疆的巨大作用

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是古代中国王朝智慧和国力而凝聚的精华,现如今,我们都会参观伟大的奇迹——万里长城,但真的前往长城之后,难免有困惑,即,长城那么单薄,它是如何挡住蛮夷10万大军的? 长城,我们亦称之为万里长城,它不仅仅是世界奇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且连绵不断的长垣,是阻断蛮夷骑兵的行动。据资料记载,长城分布在中国15个省区市,总长度在2.1万千米,但是去过长城旅游的人,或许都有一个疑问,长城这么单薄,它是如何抵挡住蛮夷的10万大军,或者说是怎么去威慑蛮夷不敢进攻中国的?其实,现实中的长城根本不雄伟,如图可以看出,长城确实挺单薄,也不是很高,如果说长城外有1000万,长城内有1000人,双边打架,那么守卫长城的肯定必胜,毕竟有掩体在那里。 但是问题来了,长城太长了,刚说过长城有2.1万千米,纵横整个中国北部,按照古代看守制度来计算的话,500米驻守一名士兵,那么也需要消费近万明士兵。明朝,是非常重视长城的,因为明朝的天下,就是从蒙古人手中夺回来的,他们深知蒙古骑兵的厉害,这也是赶跑蒙古之后,面对日本倭寇的挑衅,朱元璋没有派兵浇灭的原因。不是他朱元璋不肯浇灭,而是防患于未然,蒙古骑兵的威力,让朱元璋不敢随意动兵,如此才导致日本倭寇时常骚扰我国沿海,气的朱元璋大怒说无耻。 话说回来,明朝初期军事强大,但到后期,则腐败不已,明朝晚期士兵吃空饷的人络绎不绝,且全部都是关系户,在明朝晚期,1000人的军队中,有300人吃空饷,300人是亲属纽带,300人是凑人数,最后100人是打仗的。所以晚明时期,1000人清军能打败1万人明军,一点都不奇怪,清军的战斗力很高吗?一点都不高,都是被电视剧,被史书给吹的,他们除了吹捧清朝,一无是处。说这么多,长城没用吗?当然不是的,古代帝王都是人中之龙,这并不是随口说说的,很多人的疑问是什么?长城500米驻守一个士兵,夜晚,蛮夷夜晚突击,把驻军杀死,然后派人把长城拆掉。 如此,长城就是一个摆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可能,长城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狼烟,狼烟一起则代表战争来临,驻守在长城后方的大军,会迅速出动。因此,蛮夷抹黑杀掉一名守军,他能无声无息干掉2.1万千米长城的守军吗,他能把2.1万千米的长城全部摧毁吗?只要他能全部摧毁,那么进入中国,如无人之境,可是他不能。只要有一名守军在长城上,狼烟就会升起,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有人说,蛮夷大军只要打开一个口子就可以了,洗劫就跑。 蛮夷大军越过长城洗劫,肯定会有狼烟升起,此时我军包抄后路,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自然也不傻,所以这种撞南墙的方式,他们不会这么愚蠢去做。有人也会问了,为啥我国不主动出击攻击蛮夷,一次性把他们打怕?为啥?因为划不来,打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前面是一片沙漠,沙漠里面有一支千人军队,没事就来骚扰我们。我们如果出兵,损耗将会非常大,而且还不见得找得到他们,怎么去?这仗还打不打?出于成本考虑,肯定是不打的,另外,即使我们攻占这一整片沙漠,有什么用,一片废土。 因此,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可惜也因此事,让秦始皇背负了上千年的骂名。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长白山在中朝边境地区,是东北最高的山,达到了2691米。不过,它最高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隔壁的朝鲜,海拔为2749米。长白山物产非常丰富,比如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等。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比如《山海经》中就把长白山称作为不咸山,《新唐书》把它称作太白山。

为什么现在叫做长白山呢?主要还是清代的时候,官方史书延续了《金史》中的说法。在当时的金国,长白山已经成为了圣地,经常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如1193年,金章宗就祭祀过长白山,排场非常宏大。立仗800人,行仗500人,礼节极为复杂繁琐。

满人是金人的后代,建立了大清以后,长白山就因为是圣地,所以被封禁起来,不与其他人到长白山去。另一方面来讲,清军入关以后,整个关外是十分空虚的。内地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纷纷跑到关外去讨生活,当时顺治还是允许这样做的。

清政府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是想给自己留退路,私心太重了。清政府看到很多人跑到东北去了,害怕他们改变当时东北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毕竟东北可是当时满洲的根本之地毕竟有朝一日中原大乱,他们能够逃亡东北。所以,当时的满人还要维持满族骑射的习惯。

为此他们在1900余里线路上修筑了柳条边,严加防范。不过前面说过长白山物产太丰富了,因此即使封禁了长白山,还是有人偷偷的进去。所以清政府都对擅闯禁地的人都有很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如果有人雇佣别人去挖人参,被发现后,都要发配到云南充军。如果个人只是挖人参,一两以下,仗责六十,徙一年。达到五十两的,仗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清朝的皇帝对长白山都是顶礼膜拜的,从未深入其中。但是随着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很多外国列强相继入侵,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甲午战败以后,日本便控制了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长白山等地的管理,特意设立了临江县。光绪三十年的时候,东三省的总督徐世昌还特意派刘建封去勘查长白山。他对长白山的调查,是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第一次揭开了这座圣山的奥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清朝为什么要修“长城”

坚决反对关河南望编历史,这货就像跳梁小丑一样,自己说的不对被揭穿了,不但不以为耻,反而换个地方继续编。

坚决反对将明代长城和清柳条边同等看待说法,我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的文章进行说明。

清柳条边,是皇太极时期就开始修建。清廷入主中原伊始,政局不稳,征战不断。前有李自成残部抵抗,后有蒙古贵族势力威胁。为巩固其东北这片“肇兴之所”、“发祥之地”,于是决定在辽东划定禁区。在禁区范围内,首先以明辽东长城为基础,加以修补,插以柳条,以作为禁区之标志,号称“柳条边”。其后,清廷曾三次将其向外扩展;并下令于山海关设立关卡,严格限制汉人出关。这种禁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军事禁区。

清人杨宾所撰《柳边纪略》中,有关山海关及其出入制度之记载,甚为详备。据该书记载,清廷将统治中心移至关内后,即开始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修筑柳条边墙,将边内外均列为禁区,严禁汉人进入。边墙高三尺,宽三尺,墙上栽种柳树,树与树之间再用柳条两根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边墙外有人工挖掘之水沟,沟与墙组成一道屏障,因此称之为柳边,或柳条边墙。

也就是说,柳条边在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军事防御作用,但随着清朝的统一,逐渐变为了一种隔离墙,其军事作用消失了。

以下引用中国社科院原文

由于军事作用的消失,辽东长城与柳条边不相重合地段,多被废弃甚至被大规模人为拆毁,乃至已面目全非,使国人万难窥其原貌。总而言之,辽东镇长城与柳条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皆属大规模历史建筑,而又性质不同、作用各异,殊不可混为一谈焉。

所以,所谓的清代和明代一样修长城,完全就是瞎编,清的柳条边并没有像明代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所以请明吹不要编历史了。

当然,对于明吹来说,对于关河南望这些胡编历史的来说。中国史学界的研究都不值得一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哪有我们明吹厉害,对吧。话说,关河南望的学历是啥?

以下这幅图出自关河南望,完完全全在创造历史,从哪编出来的土谢图汗国?伯克汗国?达赖喇嘛国?历史上压根没有,你自己怎么胡编的?这三个国家你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