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塞斯库性狂欢是怎么回事(关于1969年的中苏冲突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关于1969年的中苏冲突

http://www.j55.cn/fanji/zhenbao/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影响深刻的重大事件,一件是东欧剧变,一件是苏联解体,合称“苏东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冷战时代进入了尾声,历史意义可谓深远。其实,我们若将这段历史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由表及里”的:东欧剧变于1989年率先发生,令苏联丧失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继而促使苏联走向了瓦解。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可忽略。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联分别在东德(西部)、波兰(北部)、捷克斯洛伐克(中部)、匈牙利(南部)派驻了军队,统称“苏军驻东欧集群”。在苏美对抗高峰期时,驻守东欧的苏军兵力曾高达56.5万,且随时处于战备状态。80年代后期,苏联进行大规模裁军,驻守东欧的苏军部队有所缩减,但是仍有40多万兵力。那么,当1989年东欧剧变时,这40万苏军却为何不进行干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军事、思想、政治、经济这四个原因。

军事原因: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对东欧的军事控制减弱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已经成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然而,80年代中后期,苏联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加之内部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而走向了衰落。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裁军与战略收缩。1989年时,驻阿富汗和蒙古的苏军部队很多已经撤回了国内。东欧地区的苏军虽然仍有40多万,但是数量也在持续减少之中,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力度已经有所削弱。而且,在这40多万苏军之中,也有不少官兵是因为苏联国内暂时没条件安置,而被迫滞留在东欧国家的。

思想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就提出要对苏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对东欧国家的关系上,戈尔巴乔夫一改以往苏联领导人的做法,力图与东欧国家建立平等、自由的合作关系,对东欧国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后来,戈尔巴乔夫也曾数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苏联不会干涉东欧国家的事务。戈尔巴乔夫给东欧国家“松绑”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度,也使得驻守东欧的苏军部队失去了“干涉他国事务”的权力。

政治原因:苏联内部也出裂痕,无暇顾及东欧

东欧剧变发生时,苏联虽然没有解体,但是内部却已经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1986年,哈萨克斯坦发生“阿拉木图事件”;1988年,格鲁吉亚发生“第比利斯事件”;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国立陶宛又率先宣布独立,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混乱。在应对这些危机之时,僵化的“苏联模式”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又在客观上加剧了危机。总的来说,东欧剧变之时,苏联被国内的各种问题所困扰,已经没有精力顾及东欧的事务。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困难,甚至需要西方国家援助

8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体制僵化,苏联出现了经济困难的局面。1989年4月,苏霍鲁科夫将军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共有4.5万军人家庭没有住房,而未来几年却只能建造7000多套公寓住房,难以满足需求。”此时,苏联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支援,许多西方国家便以提供援助为砝码,向苏联发难。例如,西德通过向苏联提供150亿马克援助,而促使苏联对东德控制力度减弱,从而为不久后的两德统一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苏联为了获取必要的援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东欧剧变持妥协态度了。

总的来说,东欧剧变之时,苏联由于种种问题的积累,而逐步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难以再对东欧国家进行有效的干涉。东欧剧变后不久,苏联也于1991年走向了解体,从而为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休止符。

介绍一下中苏珍宝岛之战

  朋友,您好!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称: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地点: 珍宝岛
  时间: 1969年3月
  参战方:
  结果: 通过谈判停战
  参战方兵力:
  背景
  1、地理位置
  珍宝岛 处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2、中苏蜜月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在经济,国防,教育等各方面给予了中国巨大,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使中国的国家建设迅速走上了正轨,同时,新中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也决定了中苏两国在50年代前期亲密无间的蜜月关系。
  3、苏联对华态度转变
  美丽(1张)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权利斗争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和其制定的政策,同时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苏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共产国际中,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国利益,冷战考虑上将中国绑在其战车上。
  4、中苏关系产生裂痕
  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的中苏论战持续了10余年,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中苏的分歧已经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视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面临西方国家铁幕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5、苏联入侵
  从1960年初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尤其是1968年发生苏联入侵捷克事件后,中国认为苏联提出的“有限主权论”是对一个国家主权严重的侵犯,正在经历文革内乱的中国开始了对苏进行备战。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抓捕中国渔民。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仍无收敛。终于1969年3月,一场震惊世界的冲突爆发了。
  本段过程
  1、力量对比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