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出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赤,即公西赤,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生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公西村,村南尚有唐明皇御封公西华和闵子骞同奉的二贤祠。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

“赋”,兵赋,直译为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朱熹注释为“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赋”在这里指代军队。

“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取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城镇,在这里是指卿大夫的封地。“百乘之家”,借指卿大夫之家。古时诸侯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称之为“家”。

“宰”,家臣或总管。朱熹注释为“宰,邑长家臣之通号”。

本章的译文是,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再三追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首先孟武伯的第一个问题“子路仁乎?”问的是子路的修为是不是达到仁的标准了。而孔子在追问下的回答确是子路的能力可以当一个大国的军事统帅。对冉求和公西赤的评价也是只对能力进行评价,对于修为未做评价。

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仁”的境界通过努力修行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行才能得以保持,后文中有对颜回的评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最出色的学生也只能做到较长时间不违仁。立志求学的人,即使是孔子本人也在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仁”, 不敢有时刻的放松,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有一刻的放松和放纵,就会偏离“仁”的标准。所以孟武伯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从中也体现出孟武伯对于“仁”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孔子分别指出了三个学生特长,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这三个人还达不到仁的标准,“君子不器”的标准要求君子要达到允文允武的水平,这三个学生还都做不到,只能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能力。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意思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的意思:

只是相见便一见钟情知道这一生都会纠缠不清,还不如从不认识。

这句话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十戒诗》。

原文为藏文

十诫诗 ——仓央嘉措

译文一: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请注意:译文一和译文二是翻译同一首藏文十诫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切勿把译文一和译文二连在一起当成了一首诗。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怎么理解

这是纳兰性德《木兰花》词句,以仄韵作凄词,好词!

这阙词是词人写给因父母阻挠不能成婚的情人的。大凡古人作诗词,一气贯通,不象今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一些孤句堆到一起,便以为是诗词。我曾指点朋友读前人律诗,说:“大凡抽掉中间两联,首尾气韵相通便是好诗。”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崔颢《黄鹤楼》,去掉中二联,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绝好的绝句。又举李商隐《无题》去掉中二联,读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尤其李商隐这首,去掉中间那四个典故,作绝句比原来的律诗更妙。

纳兰这阙词,虽不是律诗,去掉中二联格律有点不谐,但气韵并无滞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样读不是正格绝句,象“折腰体”,二三句失粘,因为“木兰花”本身就折腰。忽略重复的“何”字,意思还是一致的。

中间四句我不多说,单说首尾,大意如下:人在这世上要是象初相识时那样没有情意没有牵挂该多好,就不必象秋天里的扇子被人抛弃一样积怨含愁了。这个样子还不如那些穿着华丽衣装负心薄幸的人,那些喜新厌旧的家伙们至少还曾经有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良好誓愿。当然,这中间用“骊山语”借用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唐玄宗不是自己负心薄幸杀了杨贵妃,是三军相逼不得已。纳兰不能和心爱的人儿成婚也不是自己负心,也是被逼的。但唐玄宗有过一段与杨贵妃两情缱绻的岁月,纳兰性德与沈荃什么都不曾有过,因此才有“何如”的感叹,他自认不如唐玄宗。

则何如是什么意思

则何如:那么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意思为: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什么意思

翻译: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单字注释:

吾——我

欲——想要

之——通“至”,去到

南海——中国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观音道场),古代称普陀山为南海

何如——如何

拓展:出自彭端淑的《为学为下南海》 。全句是:“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意思是: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