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法国舰队入侵福建,水师提督张佩纶遁逃,为何能多活十七
发布时间: 2023-07-11

1884年8月23日中午,一发120毫米实心炮弹在马尾造船厂一号码头爆炸。冲击波掀翻了一排厂房。

当时水师提督张佩纶在福建马尾办公署睡午觉,听到法军舰队舰炮发出怒吼。他来不及思考,吓得赶紧逃命。他连鞋子都没穿好就直扑电报局。边跑边喊“快请示老佛爷!快请示老佛爷!”

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清帝国福建水师的最高长官惊慌失措。

水师被法国舰队袭击

原来停泊马尾海域一个月之久的法国舰队正式向福建水师开战了。

8月23日上午,战争开始四个小时前,法国舰队中将孤拔给闽浙总督何璟、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发出战书,要求清国水师解除武装,向法兰西海军投降。这二人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却和往常一样到城里听戏,没有及时把敌情通知给提督张佩纶。

23日中午1时46分。法舰指挥官孤拔看到福建水师有小船朝己方舰队驶来,误认为清国舰队已经收到战书,命令各舰即刻开火。他不知道的是那几只小船是张佩纶派过来讲和的。

法国舰队在统一指挥下,首先集中火力轰击清军旗舰“扬武号”。“扬武号”遭到攻击后立刻开炮还击。其尾炮击中敌方旗舰“福尔达”号,击毁了舰桥。

“扬武号”遭到了密集的炮火打击,很快沉没。“飞云”、“福胜”等战舰陆续向敌舰开火。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两军交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陆续被击毁。

其余的二十几艘运输船在炮火中沉入马尾港口。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官兵殉国760人,战舰和辅助船只全部被击毁。

此外福州船政局遭到敌舰炮火打击,造船厂和弹药厂损毁严重,三年后才恢复生产能力。

展开全文

半小时后,福州城里的居民看到马尾江面方向的天空浓烟滚滚,烟雾在天空中弥漫着,几乎遮蔽了太阳。

此时的水师提督张佩纶才跑到了鼓山脚下,距离马尾港口二十多里的地方。看着远处的滚滚浓烟,张佩纶顾不得多想,完全把自己的部下抛弃了,只想先走为上,保自己的性命。

为什么大清帝国辛苦经营的海军在短短半个小时里全部被消灭?提督张佩纶作为直接责任人,将面临着怎样的处罚呢?

福建水师覆灭的背后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本来已经在越南取得镇南关大捷、击败法军的清帝国,为何会在海战中输得一塌糊涂呢?

大人,世界变了!

十九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极快。清政府前些年搞洋务运动购置的机器和战舰已经过时了,和法国舰队的铁甲舰存在严重代差。

法国的舰队吨位17000多吨,是福建水师的两倍。舰队装备了新式锅炉,动力充足,跑得快。对比之下,福建水师的船只,除了旗舰“扬武号”有一层薄薄的铁皮包裹舰体,其余战船都还是木头制作的船身。

敌舰队一发炮弹就可以撕开舰船一条口子。若是被高爆弹药命中船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震散整个船体。因此面对铁甲舰,这些木质舰船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如果两军正面对决,福建水师会吃大亏。事实上却不是正面对决,而是法国舰队打福建水师的屁股。

装备上的差距只是战争的一个方面。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与当时水师舰船停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开战之前,法国舰队就已经开到了福建水师的家门口,甚至每天派出五六只小船抵近观察。面对敌人嚣张的挑衅,福建水师却没有阻拦。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船政大臣何如璋不敢主动挑事。他甚至还下令马尾海关给法国舰队送去补给,表示友好。

这可就非常滑稽了!

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给运送物资。真是荒诞!与此同时,水师提督张佩纶等人接到朝廷的命令——“绝对不允许挑衅搞事情”。朝廷这边与法军交涉之后发现“求和”成本太高了,又害怕洋人。因此朝廷整体上倾向于议和,对于怎样议和正处于犹豫的阶段。正是在帝国高层的这种拖延中,福建水师一点点丧失了本土作战的优势。

高层的犹豫造成了福建水师指挥官的鼠首两端。提督张佩纶前后受到了慈禧太后和朝廷保守派的掣肘。李鸿章虽然主张开战,但是洋务派的力量还不足以和保守派抗衡,更何况大清的水师还没有发育完全。为了支持岳父,张佩纶只好以大局为重,避免主动挑起事端。

张佩纶望着远处江面上的敌国舰队,忍不住仰天长叹。

“朝堂上都是一帮胆小鬼。如今太后派我全权负责水师,我一个文臣又不懂水师训练,该如何是好啊!”

这些天敌舰活动更猖獗了。

敌人每天派出小船抵近观察,水师官兵恨得牙痒痒,却也奈何不了什么。于是福建水师的部署情况被敌人了解得一清二楚。

与此同时,在马尾港口的后山上的教堂里,两架望远镜正监视着整个马尾港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福州成为被迫开放的沿海城市,洋人大量涌入福州。福建水师为了修建船厂,制造船只,聘请了很多的洋人担任教官。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很多传教士。传教士在马尾的后山上修建了几座教堂。两军对峙的时候,法军直接派人在教堂里支起了望远镜,监视马尾港口福建水师的一举一动。

真是太嚣张了!

水师提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收到了部下的汇报,却害怕得罪洋人,都没有重视这一严重的威胁。直到开战前一天,法国舰队围堵到马尾港的时候,闽江中的水师船只还是按照以前的泊位停靠。开战之前,“伏波”号战舰管带吕文经建议改变船只停泊方位,正面迎接敌人。可惜没有被张佩纶采纳。

在法军舰队正式下达宣战书后,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张兆栋等高官没有及时给提督张佩纶传递消息。这造成水师舰队几乎没有做好迎敌准备。

当法军舰队冲进马江的时候,惊喜地发现:福建水师大部分船只都是船尾对着他们,密集地停靠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扬武号”战舰用舰尾炮位开火的原因。

福建水师以极其不利的舰船泊位对面法国舰队。前面的船只被击沉之后后面的船只就无法转动船舵调整炮位。法军舰队喜出望外,挨个点名,很快福建水师的11艘舰船全部被击毁了。

张佩纶性格软弱,没有及时整治水师中的腐败现象。他本是文官出身,却担任海军最高职位。来到福建水师之后,张佩纶没有整顿纪律。消极畏战情绪在一些官兵中蔓延。两军交战以后,有些管带(舰长)一看情势不对,就丢下战舰只顾自己逃命。

因此,看似强大的福建水师却只是花架子。在外国舰队摸到家门口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工作。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张佩纶的结局

福建水师全灭之后,法国舰队扬言要逆江而上,炮轰福州城,为越南战场上法国陆军的失利找回场子。

马尾的民众愤怒了,开启了火攻。

附近的渔民划着自家小船,带着火油、炸药和雷管冲击敌人。可是他们面对的是钢铁战舰,旧日水战的火攻战术完全失效。

数百艘小木船像流矢一般冲向敌舰。敌人的机关炮吐出血红的火舌。战列舰的副炮对准了猛扑过来的渔船。一百多只小木船根本来不及靠近,在敌人舰队炮火的轰击下含恨葬身海底。

法军舰队行驶到闽江口之后才发现,闽江福州城水道淤塞严重,大型战舰无法通航,派出小型战舰又怕遭遇伏击,只好暂时退回海面。派人到福州城讨要赔偿。

福建水师提督张佩纶在随从的保护下,乘坐马车逃跑到了福州鼓山。可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招待当了逃兵的提督大人。张佩纶情急之下只好逃到了鼓山上,在涌泉寺暂避风头。

马尾海战后的第二天,接到朝廷圣旨的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州将军穆图善到处寻找提督张佩纶,半天找不到人,还以为他阵亡了。几天后,张佩纶在鼓山附近的鼓田乡被人找到。

于是,一道圣旨把张佩纶等人召回了北京。

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

福建水师覆灭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京师震动了,朝廷大臣非常害怕。很多保守派官员想把锅甩给主战派,就说都是张佩纶等主将的过错,应该满门抄斩!

“你既然要准备打仗,就应该做好准备。”

“我大清搞洋务二十余年了,好不容易攒了一支自己的海军。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全军覆没。必须要追究提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的责任。”

众位大臣吵吵嚷嚷,刚才的恐惧完全不见了。

此时的衙门总理李鸿章则据理力争。

李鸿章认为此番福建水师覆灭,主要是敌人船坚炮利,战术成熟。我军将领拼死力战,大部分将领都没有临阵脱逃,虽败犹荣,应当论功行赏,然后抚恤阵亡的将士。

李鸿章此言一出,朝堂上一时间炸了锅。

太子太保(太子老师)翁同龢气得白胡子都吹起来了。

“败军之将,安敢言赏!”

此时的张佩纶等人正关押在朝廷监狱,等候命运(慈禧太后)的审判。

朝堂的争吵仍在继续,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见到两群人吵得差不多了,给太监李莲英使了个眼色。

“安静~”

李莲英公公的鸭嗓子一出,太和殿顿时鸦雀无声,只能听见八热风穿过紫禁城的低泣。大臣们热得不行了。

慈禧太后说,“今日朝议就此为止。”

廷议结束后,李莲英迈着小碎步赶了过来。

“李中堂请留步,太后有请。”李鸿章看着眼前这位太后红人,他的嘴角微微翘起,眼神温和。

“看来马尾一战,太后心中已有应对之法?”

太监李莲英领着李中堂穿过了深深地宫墙,转了三道门。

“李大人,太后的旨意可不能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