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国产支线飞机14年,幸福航空渐行渐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23年1月31日,幸福航空官宣与陕西金江建材有限公司、陕西兆得建设有限公司签署特别并购协议,引起不少人关注。

受到关注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特别并购的对象是两家民营企业,分别属于建材和建筑行业,与航空主业八竿子打不着。

二是这是一次特别并购,大家都好奇什么是特别并购、幸福航空为什么要特别并购。

对于特别并购的原因,幸福航空官方回应,是为了“拓展多元产业链条、壮大公司资产规模、扭转经营态势”。此外,幸福航空还将继续落实总公司围绕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提升配套能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航空航天集群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特别并购工作。

知情人士则透露,特别并购就是幸福航方面没有实际注入资金,在一段时间内也不直接参与对方的经营管理,只是财报上会并表。

航旅圈就也此咨询了金融行业相关人士,对方认为,特别并购有别于传统的并购兼并,更多是名义层面的并购。即幸福航空并购了两家建材和建筑行业的公司,但并不参与经营管理。这样做的意义是,并购后幸福航空的资产规模增加,更容易获得一些政策的支持,包括融资可能更方便。而对于被并购的两家公司,则有了国资股东的背景,可能在开展业务上或承接项目上有一定优势。

那么,对于在外人看来资产庞大“家大业大”的航空公司来说,幸福航空又为何需要通过这样的特别并购做大资产、进而获得财务融资方面的更多优势?

这要从这家以运营国产飞机为目的成立的航司15年的发展史说起,15年来,幸福航空已经多次变更股东,机型和业务结构也已经远远不只是运营国产飞机。

西安成立:首家以运营国产飞机为目的的航司

幸福航空于2008年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前身之一)与中国东方航空共同投资组建,2008年3月12日获民航局批准筹建,3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一航占60%,东航占40%。

其实,从股东和成立的时机,不难看出成立幸福航空最初的目的——支持国产支线飞机运营。

展开全文

2007年底,当时还归属中国一航的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项目,首架试飞飞机在上海完成总装下线。

对于国产飞机项目取得新进展,民航局迅速表态支持。

2008年初,时任民航总局代局长李家祥表示,今后会优先支持国产飞机的市场运营,民航总局正在考虑,对计划采购国产飞机的支线航空公司成立申请放宽审批。

在此之前,民航局对新航司的审批非常严格,并曾表态2010年以前原则上不再受理新设航空公司的申请。

光有政策的支持还不够,好飞机是飞出来的,但是由谁来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RJ21的制造商中国一航牵手总部在上海的中国东航,成立幸福航空。

这是国内飞机制造商首度联手航空公司进军航空运输业。一方面,幸福航空的经营将得到“前辈”东航的帮助,另一方面,幸福航空国产机队的运营保障也将得到制造商的全力支持。

根据成立时的规划,幸福航空以新舟60生产地西安为主基地。初期以中国一航自行研制生产的涡桨支线飞机新舟60为主力机型,待ARJ21完成取证后,逐步增加使用ARJ21,计划在未来8年内达到1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

在这一规划下,幸福航空也成为国内首家专门运营国产飞机的航司,并承担起探索中西部地区支线市场,乃至为中国支线航空经营、国产支线飞机运营积累经验的重任。

搬家天津:东航退出,奥凯接棒

虽然乘着政策的东风启航,但幸福航空的开局并不顺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导致中国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出现迅速下滑。

金融危机还导致油价暴跌,给了多家开展燃油套期保值的航司一记闷棍,东航燃油套保亏损62亿元,2008年全年归母净亏损达到139亿元。

面对百亿巨亏,东航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减持幸福航空。

2009年4月13日,东航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订《幸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

协议书》,将35%的股权转让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至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持有幸福航空95%股权,勒紧裤腰带的东航,象征性地保留了5%股权。此时,幸福航空还未接收首架飞机。

2009年6月,幸福航空接收首批新舟60飞机。两个月后的8月,幸福航空开航正式商业运营。

随后几年,幸福航空走出聚光灯默默经营,外界无法得知其经营情况如何。

直到2015年9月,东航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幸福航空5%的股权,幸福航空的经营数据第一次对外界公开。

一是2014年收入1.75亿,营业亏损2.14亿,净亏1.52亿。

这意味着幸福航空收入竟然不足总成本的一半。

二是截至2014年末,资产总计约为9.66亿元,总负债却高达1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10%,即已经资不抵债。

而到了2015年7月,幸福航空资产负债率又提高到了118%。

对于这样的经营状况,有民航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新舟60飞机利用率低,故障率较高,市场接受度不高,因此幸福航空成本居高不下,而收入则提升较难。

不仅是收入难提升、成本难降低,2015年5月10日,由于机组违规操作等原因,幸福航空一架注册号为B-3476的新舟60在福州长乐机场降落发生事故,给民众对这款飞机的信任度和幸福航空的经营雪上加霜,也让二股东的东航萌生退意。

2016年1月,东航将剩余5%股权转让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幸福航空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幸福航空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收回了幸福航空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并不甘心“自娱自乐”,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拍即合的,是民营的奥凯航空。

由于支线航空投资回报期长、运营负担重,并且同样受到新舟60市场接受度不高困扰的奥凯航空,早在2015年7月就传出计划剥离支线业务的消息。

与奥凯合作,让奥凯的支线业务并入幸福航空,一方面将使幸福航空机队规模扩大,飞机维修、航材采购等运营成本会因此下降。

另一方面,奥凯航空的支线业务发展多年,已初步搭建了环渤海地区、遍布黑龙江省与内蒙阿拉善的支线航空网,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幸福航空支线运营。

第三方面,引入民营奥凯航空的管理理念和机制,或许将对幸福航空的扭亏为盈有益。

在这些考虑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过旗下的幸福航空控股,与奥凯航空、北京幸福众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成立幸福奥凯航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幸福航空的运营管理主体。

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幸福航空控股持股48%,奥凯航空持股46%,北京幸福众持投资持股6%。

在合并奥凯航空的支线机队后,幸福航空新舟60机队达到22架飞机。同时,幸福航空向奥凯靠拢,主基地搬到天津,向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的东部地区靠近。

不过,即便到了天津,无法在一个市场做大仍是支线航空遇到的难题,到处打工是支线航空当前的生存现状。

2017年,幸福航空机队规模到了25架,竟然设立天津、西安、哈尔滨、烟台、银川、阿拉善、长沙了9个过夜基地,市场极度分散,在收入品质上无法提升,同时多基地运营的成本也是非常惊人的。

合并第二年的2017年,幸福航空业绩仍不理想,营收3.95亿元,但亏损幅度继续扩大,当年净亏损2.22亿元。

回到西安:地方控股,四面开花

面对央企国资保值增值的压力,权衡再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也决定转让出部分股权。

2018年9月14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幸福航空控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拟转让其持有的幸福奥凯24%股权,转让底价约5.04亿元。

与此同时,奥凯航空也传出转让部分幸福奥凯股权的消息。

两个月后的2018年11月,陕西省、西安市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署协议,具有西安市国资背景的西安航空航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对幸福航空进行重组,并成为幸福奥凯的大股东、幸福航空的控股股东。

重组后,西安航投持有幸福奥凯65%股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幸福航空控股的持股比例由48%减少为24%,奥凯航空的持股比例则由46%减少为5%。这也意味着幸福航空从央企控股,转变为地方国资控股,成为西安市唯一本土航空公司。

航旅圈注意到,新来的控股股东——西安航投,很可能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国资专门为收购幸福航空而成立。

其于2018年10月,即西安市重组幸福航空前一个月才注册成立,股东包括西安城建投资、西安工业投资、西安航空产投、西安高新控股、西安投资、陕西空港产投等六方,分别隶属于西安市国资委、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西安市财政局、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

陕西省和西安市国资为何要重组和控股幸福航空,原因或许是地方国资想要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航司。

西安作为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长期以来没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本土航司。在控股幸福航空之前,陕西省曾参股长安航空,但大股东是海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