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托尔斯泰笔记(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读读写写注释加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读读写写注释加意思

髭:嘴上边的胡子

 鬈:弯曲的头发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摩西:《圣经》中古代犹太人的领袖.

吉尔吉斯人:居住在中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

概括主题

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整体感知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课文笔记

托尔斯泰传,读书笔记300字怎么写

《托尔斯泰传》读书笔记500字
“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有名的文学大师,他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鸿篇巨制,它们对世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安静的森林中,没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毕生精力所铸就的人性光辉已经竖立了不朽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十九世纪文学的封顶。茨威格称这是“最美丽的坟墓”。
他是个伟大的人,他随时身上都会带着笔,他会将他偶然想到的灵感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能经常带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就能够把日常喜闻乐见的事情记下来,那么,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不再那么费力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读书笔记3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人教版八上册课文,节选自茨威格《托尔斯泰》。王雪飞译。
      文尽述其外貌之丑陋平庸及其内心之天才灵魂。极尽铺陈,步步蓄势,驰骋想象,尽其比喻夸张。
      我的文化水平不足以阅读原著,对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也解之甚浅。可我对翻译王雪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著的基调与文笔我未能瞻仰,而李雪飞的译文,典雅酣畅,精准睿智,字里行间皆是精神旨归。好的翻译,不仅精通中外语语言,更是有着强悍的文学功底。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古今中外,智仁兼者,痛苦双倍。

      由此想起苏轼46岁时得子所作《洗儿戏作》中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列夫托尔斯泰》备课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是八年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托尔斯泰》一文里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课文从内容主题上看都与“生活的回忆”“重要额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精神。文体主要是传记文学和回忆性散文。单元目标为:了解文章呈现的各式人物的人生经历,从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文学内容真实、时间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的基础上需要自读的一篇课文。本文的外貌描写是亮点,无论是长相的“丑陋“还是目光的犀利,作者都能用精辟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因此,揣摩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另外,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传主的“粗劣”的长相,再加之很多“刻薄”调侃的评价语,而第二部分又转而写眼睛的犀利,灵魂的伟大,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去体味。

      文中有部分语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有难度,如“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界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如果不补充托尔斯泰的文学思想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授课过程中的背景资料补充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后可推荐学生读《列夫托尔斯泰》全文,或托尔斯泰的其他小说,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的笔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为许多人所爱戴的真诚的朋友。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他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他的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足两岁。九岁时,他的父亲又离开人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两位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傅雷译为“卡赞”)。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这些内容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里都有反映,小说中的涅赫留多夫是他自己的艺术写照。 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随同当了军官的哥哥尼古拉服兵役。高加索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的艺术天才,他的自传体作品《童年》(1852)、《少年》(1854)等都是这时期的产物。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1854年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在炮兵连服役。他勇敢尽职,常处于危险之境。在隆隆的炮声中,在生与死的激烈交锋中,他写作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对战争的残酷、俄罗斯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战争中表露出来的人们的复杂心理都作了真实的描绘。
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周旋于文人之间,托尔斯泰对他们非常憎恶、轻蔑,发现他们都是卑劣虚伪的。1857年他去国外旅行,所见所闻让他对资产阶级的文明、博爱、民主十分失望。他在瑞士小城卢塞恩看到英国富翁不愿对一个流浪的歌手施舍,明白资产阶级的“文明”不过是华美的谎言,他愤怒地写了短篇名作《卢塞恩》。
回到俄国,托尔斯泰重新开始他的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死让他震惊,他又一次思考死亡问题。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在爱情的荫庇下,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战争与和平》被誉为是可以与荷马史诗比肩的作品,它的光荣和伟大在于托尔斯泰使俄国19世纪初的历史重新复活了,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塑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安娜•卡列尼娜》在技巧上更加成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