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改对显才华(苏轼的诗作有没有可能是苏辙修改过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苏轼的诗作有没有可能是苏辙修改过的

谢邀。苏辙不太可能修改苏轼的诗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仅仅限于文章,苏辙在诗词领域并不出众,基本没有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次,苏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他不仅是诗人,散文家,而且是当朝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画家,他和米芾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他的诗词一经写出,人们便争相抄读传颂,他的亲笔诗作,更是有很多人购买,收藏。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官员喜欢诵读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上面,而冷落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一气之下,回娘家去,不跟他过来。

还有一位官员,很有经济头脑,他看苏轼遭贬谪,失势的时候,赶紧派人把苏轼书写的各处碑文都拓下来。没有多久,朝廷果真下令销毁这些碑文,于是这位官员手中的拓片,便成了难得的珍品。

你看,他的大部分诗作,都会很快在社会上流传,苏辙怎么可能有机会修改呢?

所以,苏辙很可能整理,校对苏轼留下来的手稿,至于说修改诗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苏轼和苏辙谁更值得欣赏

苏轼和苏辙谁更值得欣赏?

(原创)一、苏轼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宋朝时期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世珎“三苏”,三人中就文学成就来说,以苏轼为最高。

苏轼的散文、诗词有很高的成就,其书法、绘画、音乐,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散文,明快锋利,气势磅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他的诗歌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明快自然,以七言、古体的成就为最高。特别是他的词,豪放雄奇,同时也有很多想象浪漫,婉丽清新的作品。是著名的豪放派河词人,有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的美誉。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较为复杂而多变,大体上持保守态度。最初他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当王安石实行变法时,他又持保守的态度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遭到排斥。仕途上历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的地方官。经过长时间的审问和折磨,“乌巢“事件后,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闲置多年。宋哲宗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当旧党废除一切新法,他又不满旧党对新法的全盘否定,又遭排斥。等到新党再次得势,他以六十高龄再被贬官至广东边远地区。直到1100年才遇大赦内移,第二年七月死于常州(今江苏武进县)。

二、苏辙在文学上的贡献

苏辙最高位为北宋宰相,,也是北宋文学大家,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与其父兄相比有所不及,但是有其自己约特点。

苏辙在文学上深受其父兄的影响,以儒学为主,倾慕于孟子又遍观百家。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有一针见血之功。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提倡古为今用,常常以古喻今,暗喻比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的腐败现实。他的史论常常含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在古文上,苏辙也有自己的主张。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的主张。因此,他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很出色。他的诗力图追步苏轼,但是无论思想和艺术都要显得逊色。早年的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的作品较多,其风格淳朴无华而文采捎为逊色。晚年退居颖川后,对农民的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作品,其艺术成就也超过了早期。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撗溢,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他的书法运笔结字与苏轼相近,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三、谁更值得欣赏

无论苏轼或苏辙,这两兄弟都是文学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如果把他两位文学大家拿出来相比,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还是从当时和当今在文学上的影响力来说,自然是苏轼比苏辙耀眼得多,自然是欣赏苏轼了。

但是,从政治上来说,苏轼由于政治上较为复杂而多变,晚年又受佛教的影响,加之政治上的多变而一再遭受排斥和打击,终生不得志,受到了革新派和保守派两面夹击,抱恨终生。好在他是一位开朗活泼的浪漫主义者,要是一般人早已退居归隐了。

而苏辙在政治上则与长兄不同,官场算是得意,而且官至宰相要位。在封建社会里能全身而退,显然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我认为,为文者应该欣赏苏轼,为政者则应该欣赏苏辙。至于我们老百姓,自然是欣赏苏轼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一家三才子,苏辙是如何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苏辙大概是史上最“惨”的孩子,套用现代流行词汇就是:我太难了!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辙总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

爸爸苏洵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写的文章连欧阳修都赞不绝口。哥哥苏轼就更不用说了,宋朝顶流人物,写诗、写词、画画等都不在话下。

可一到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的弟弟”。可苏辙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的《自写真赞》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并不只是苏轼的弟弟那么简单。

《自写真赞》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

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辙到底为自己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1、苏辙的道士形象:是闻道者而不是修道者

“道士”形象是苏辙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进行宗教行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养性的闻道者。

在苏辙心目中,首屈一指的“闻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也是他的偶像。

颜回的那种安贫乐道、旷达淡泊的处世精神,将苏辙深深折服了。于是,苏辙经常在诗歌中描绘出一个孤高超世的闻道者形象。这也成为苏辙一生的精神追求。

比如,他在《雨后游大愚》中写: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在《将移绩溪令》中写: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诗里,表明自己不贪图于物质享受,用生活的窘迫来衬托自己的旷达。

2、苏辙的农夫形象:不是空想是认同

“三苏”虽然在文学上成就出众,但早期却是家境贫寒,本来应该是要以种田为生的,但爸爸苏洵发话了:咱们要走寒门苦读之路,当大官,干大事。

于是,“三苏”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了,考得都还不错,苏辙甚至还当上了宰相。如果一定要拿苏轼与苏辙作比较得话,苏辙更胜一筹的就是官大!

在苏辙的诗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农夫”形象的存在,看到他为自己构建的理想的隐居生活。

但是在晚年之前,他其实从未实现过归耕的愿望,“归耕”几乎成为苏辙所特有的口号。

直到晚年,苏辙闲居颍昌,以种田为生,在切身体会过农民生活之后,他的“农夫”心理才逐渐培养起来,“农夫”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比如,苏辙在《久雨》中写道: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他开始以农夫的眼光取看待自然现象,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所以他以自己的愿望代表农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里的“农夫”身份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苏辙与农民共情后的同理心,是对“农夫”身份的认同。

3、苏辙的官吏形象:既是政治家又是失意者

苏辙几乎一生都在官场“摸爬滚打”,他把自己的“官吏”形象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另一种是仕途坎坷的失意者。

在《送排保甲陈佑甫》《东方书生行》等刺政诗中,苏辙塑造了一位耿直的诤臣形象和清官形象。

在晚年诗歌《秋稼》《欲雪》中,苏辙突出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关心民生的形象。

从他的众多诗歌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积极的官吏形象,实际上他的现实状态依然有些窘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