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的详述?《禹贡》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禹贡的详述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大概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战国秦汉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近人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即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基本上是依据孔子时期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知识编写而成的。《禹贡》中所谈到的中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组成。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其山只限于岱(泰山)、华、荆、衡,水只限于河(黄河)、济、淮、黑水和海,岱、华只有定点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禹贡》对各州的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自然条件,都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如对冀州和兖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岁收属于上等,有些地方较差,田地属于中等,当地人都衣皮服(皮服可能为贡品)。兖州经过禹的治理,黄河的九条支流都流进自己的河道,雷夏这个地方变成沼泽,河和沮河在此会合;此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木高大,田地属于中等;贡品是漆和蚕丝,在贡品的篮子里有各种花纹和颜色的织品。对其他各州的描写也都比较真实,如由兖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渐包的面貌。南方的扬州更是草木繁茂,正确反映了淮河下游和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自然景观的变化。关于水系,说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即沿济河、漯河,可入黄河;徐州则浮于淮泗,达于河,即从淮河下游的徐州,可由淮河航行到泗水(古泗水南入淮河),再入荷水(古荷水入泗水)。由于漯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古时济、漯相通,荷水又与济水相通,因而当时兖州、徐州和冀州的水系是相互贯通的。《禹贡》还讲到其他各州与冀州通过水路或某段海路、陆路相互衔接的多条贡道,如青州浮于汶,达于济;豫州浮于洛,达于河;扬州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等。这就把以黄河为中心,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陆交通网络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有些贡道的描述既不准确,也不实际。如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就是无法通航的。《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导山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中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东延伸的四列。首先把渭水以北和潼关以东的黄河北部的诸山列为一条,从陕西西部的岍山、歧山开始,向东过壶口、雷首、霍山(太岳)、砥柱、王屋、太行、恒山到靠近渤海的碣石山,共12 山。这第一列在冀州境内最长,且多转折。第二列大部分相当于秦岭山脉,从青海的西倾山,经鸟鼠同穴之山、太华、熊耳、外方到桐柏,终于至今无法判定的陪尾山,共8 山。第三列从汉水流域的陕西冢山到湖北的荆山、内方山,终于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共4 山。第四列由长江流域的岷山、衡山到敷浅原(可能在今江西德安县境内)共3 山组成。这四列山都是由西向东延伸,而且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形特点。四列可再细分为九段,即导九山。因当时平地为洪水所淹,故要在山地循行,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形成沿大山行走的九条大道。一道沿岍、歧至荆山到黄河为止;一道从壶口、雷首到太岳;一道由砥柱、析成至王屋山;一道经太行、恒山、碣石山入海;一道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一道熊耳、外方、桐柏到陪尾;一道■冢至荆山;一道岷山至衡山;一道内方山到大别山。后来马融将它分为三条,即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冢为南条。这就是反映中国古人对山地地形认识的三条、四列、九山学说。汉代以后学者关于山脉的三条四列思想,概源于《禹贡》。导水部分被认为是《禹贡》地理的精华。它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向靠近黄河的帝都贡赋所经过的水道中的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开中国水文地理的先声。《禹贡》首先讲到的是雍州的弱水和黑水。弱水是甘肃张掖西部的一条内陆河。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说明了它北经合黎山,流入巴丹吉林沙漠,这大致是正确的,也符合干燥地区内流水道的特点。但所说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则是不真实的。从《禹贡》原文看,黑水似乎是从雍州西部南流经过梁州而流入南海的,这很难找到实地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危山也只是传说中的山名。所以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接着讲到黄河、汉水和长江。关于江、河的发源地,文中说到导河积石和岷山导江。积石即青海的积石山,说明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知黄河源在青海境内了。但由于对积石山以远地区的情况尚不了解,所以对黄河的了解未能达到最上源。至于岷山导江一句,本意是说禹治理长江时曾到达岷山,但包含有长江发源于岷山之意。由于金沙江源远流长,加之山高水急的阻隔,当时人们对它的状况还不了解,所以未把它看作长江的主源,而把远在东边、水量颇大的岷江看成为长江的正源,这是对长江之源认识过程中一个可以理解的历史曲折。关于汉水,由于了解较多,所以写的也较详细。对于当时独流入海的济水和淮河,《禹贡》指出前者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被认为在冀州境,入于河的济,又从地下潜流到荣而为泽,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这才是真正的济水。《禹贡》对济水与汶水以及淮水与泗、沂二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叙述。《禹贡》最后讲到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水和洛水,对于它们的发源和它们入黄河所汇的支流,都作了准确的叙述。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它不受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500里之内的地带为甸服,即王畿;再向外500里之内为侯服,即诸侯领地;再次为绥服(已绥靖地区,即中国文化所及的边境地区)、要服(结盟的外族地区)和荒服(未开化地区)。这表明了赋制和政治文化影响随距离帝都的远近而不同的事实。但由于所言的范围远超过当时实际了解的地域,对四周边缘地带只能作出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的粗略交代,不过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东临大海、西北为沙丘移动的沙漠的事实。以上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禹贡》在中国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而且它关于九州区划、山岳关联、水道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土壤、物产、景色的描述,都体现出明确的地理观念,所以它对中国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禹贡》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周代竹简文献广泛应用与流传,为地理知识的系统积累和地理著作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禹贡》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的一个光辉典型。在中国几千年来传统观念中,《禹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著作,在世界上也是极古老的区域地理先驱。

《禹贡》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禹贡》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后被收录在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禹贡》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比《山海经·山经》缺乏彼此有机联系、简单分为五区的分区原则前进了一步,更富有地理意义。它描述了九州在贡品、田赋和运输路线方面的地区差异,记载了各区的自然条件,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禹贡》是一部原始的经济地理学著作,它于土壤学与水利工程学方面也有所记载。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