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句一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谁的观
发布时间: 2023-07-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句一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逐句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谁的观点

是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因此,在《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

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   〖解释〗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