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历史人物故事:清末鲁西南侠士赵文善轶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者:赵培坦

赵文善(1863——1923),字福堂,清末鲁西南侠士。兖州镇抚队官,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宁阳县东疏耿庄人。

乱世聚义,约法三章

赵少有侠气,擅习武,喜诗文,好交友,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彼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不久,清政府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赵文善自幼目睹社会现实,心灵受到震撼。青年后,他同情底层群众疾苦,痛恨社会黑暗不平,并闯荡鲁西南等地,结交义士豪杰。

约1890年春,赵文善与汶上人柏三、郓城人赵某、宁阳耿庄人小颜、耿五等众人结义立盟,立志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大家推举赵为首,赵言且留“老大”位置,待日后让有德有能者任之,自己居“老二”位置吧。赵对众兄弟“约法三章”,云不准杀人放火,不准贪财好色,不准劫贫欺弱,所得财物分与穷人,纪律严明,有诺必践等。

赵文善率众主要活动于鲁西南宁阳、汶上、郓城、济宁、梁山、东平一带,他们劫财方法主要有两种:对大多数地主、富户用“请财神”法,即把户主请出家门,待之以礼,晓之以义,劝其施财行善,使其心悦诚服,不仅“请”出来,还要“送”回去。而对那些为富不仁,欺压百姓的财主恶霸则施之以威,动之以武,逼其就范,使其不得不服。《赵二其人》(《汶上文史资料第三辑》)一文认为:“请财神”这一创举,前所未有,在绿林史上可谓另辟路径,独树一帜。由此,赵文善及众人所到之处,不仅受到穷苦百姓欢迎,许多地主、富户也很钦佩此举,有不少甚至与其成为至交。

展开全文

行侠尚义,扶弱抑强

有一年冬,赵文善数人夜晚宿于汶上义桥店中,听得隔壁有人嘤嘤哭泣,原来,有一女子的婆婆刚去世,尚未下葬,丈夫又卧病在床,因无钱殡葬婆母,为丈夫治病,卖孩子又舍不得,欲寻短见,赵文善将身上所带银两凑集一包,送给女子救急。此事被汶上演马庄束举人得知,束对赵文善义行格外钦佩,后来二人成为至交。

又有一次,赵文善从郓城回宁阳路过汶上一村,夜闻路旁一家有人悲哭,寻声在窗外细听,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因无儿无女无钱过年而哭泣,赵文善取出三块元宝偷偷埋入院子香炉中,悄然离去。

有一年冬,汶上赵庄林成平赴济南卖膘牛,购货归途路过杨柳店北,因人乏货多沿途歇息,路遇赵文善数人,以为强盗,大惊,赵文善数人不仅没有劫掠一分货物而且帮助林拉货至杨柳店,令林感动不已。

赵文善在活动中,纪律严明,不徇私情,不论本族至亲,还是其他人员,只要做有害百姓的事,他都不肯饶恕。有一本族爷们曾在集市上抢一卖高粱苗苕帚的老太太,被赵知道后狠狠惩罚了他。

据《东疏镇志》载,约1896年冬,赵文善出于义愤率人到宁阳葛石周家劫财,以“火亮子”(以硫黄、火纸等制作)照明,不慎失火,赵文善救出幼童二人,周家老夫人不幸身亡。因老夫人系曲阜孔门之后,赵文善被山东各州县官府画像通缉。这就是“火烧周家楼”的故事。自此,赵文善冒着被缉拿的风险,继续走劫富济贫的江湖之路,其声名日响,被百姓尊称为“赵二爷”。

一次,赵文善兄弟数人在汶上白石村某茶馆饮茶,听得外间有人抱怨自己的两篓酒被赵二爷劫去,愤愤不平,掌柜为其解释赵不劫小本生意者,也看不上那两篓酒……赵文善在内屋听得真切,走出屋外,取出几块元宝交付那人,让其好好维持生意。说罢,策马离去。那人对着赵文善离去的方向连连磕头致谢。

有一年,临近年关,百姓无衣无食为过年发愁,赵文善与几个兄弟半夜潜入宁阳一崔大户家,说服崔财主从仓库里取出银子和铜子,他们骑马沿街遍洒银两,呼百姓出来拾钱。次年春,赵文善等又以同法劫得济宁某酱园财物,所得财物均周济穷人。

东平苇子河村一带有一大地主,土地甚多为富不仁,压榨百姓。地主家中有不少壮丁,庄院四周全是水,保护严密。一年春天,赵文善带领受过抢劫、剥削的穷人乔装改扮,混进庄园,夺回了许多粮食、钱财,周济穷人,使其渡过了春荒。

机智勇谋,化险为夷

由于赵文善机智勇谋,身手不凡,来去无踪,与人又多有善举,因而受到各方保护而多年通缉未果。据乡人回忆,赵文善从汶上回宁阳,乡人从桥下听得远处马蹄“哒哒”响,呼:“赵二爷来了!”但出头观望时,马队早已跑远,仅留下一阵尘烟。

一次,追捕人员来到汶上县次邱镇谷桥村,问村中谷姓大户是否见过赵文善,谷矢口否认,佯装不知,殊不知,赵文善正躲在其家。

一次,赵文善被追至一茅厕前,他弃马从西门进,由东门悄悄出走,官兵在茅厕外守候多时,最后发现上当。

一次,赵文善被追至一村口小道,有老汉正“打辘辘”浇地,见赵文善被追,遂让其躺在地上盖上席子,佯装儿子睡觉躲过追捕。

又有一次,官兵在大道上追捕赵文善,遇有一迎亲车队,迎亲的众人认出是赵文善,让其藏在新娘子轿内,躲过了追捕(此故事又有言赵遇一走亲戚媳妇,媳妇急中生智将包袱递给赵,扮作夫妻。《宁阳民间故事集成》P184)。

还有一次,赵文善被追至郓城西南一旧庙前,见庙门破败,为蜘蛛网所封,情急之下破网而入,追兵来到庙前时,蜘蛛网竟奇迹般封满如初,追兵见状远去。

义感巡抚,封衔归家

后来,曲阜孔家考虑到赵文善等人劫周家时,曾救过幼童,老夫人致死又非其故意而为,且劫财与民多有善举,上书官府赦免赵文善之罪。

孙宝琦任山东巡抚后,也闻赵文善侠肝义胆,抑强扶弱事迹,对其称赞有加,便令兖州镇台寻找赵文善并送至巡抚大堂亲目其人。消息传遍,汶上、宁阳、郓城等地百姓、乡绅联名上书官府,俱陈赵的义举,要求不得加罪于其,并在赴济南当日设酒饯行。

赵文善与兖州镇台及汶上白官(音,盖白姓官员)到达济南后,见到巡抚。巡抚感其作为,奏请赦赵文善无罪,并加封五品衔,赏戴蓝翎,赵文善以耳聋为由,无意仕途,愿回老家。后任兖州镇抚队官,负责当地治安。

侠风未改,惩恶安民

赵文善任职后,其侠义之风不改。汶上城内有一地痞李某,不孝作恶,屡教不改,赵文善将其缉拿归案,说以大义,并将其捆绑至闹市,放风要施以极刑,终使李痛哭悔改。

城西一带有一陈姓恶少,会使拳脚,吃喝嫖赌,欺压百姓,赵文善使出枪法,击落其家丁帽子上的红缨,率人三下五除二制服了陈,逼其废掉赌约,并施以教化,陈心悦诚服,改邪归正。

城内又有一农家因娶妻筹银两被迫卖地与张财主,导致添人无地,生活无计,赵文善得知主动说服张财主,借钱与农家,成人之美。

辛亥革命后几年,宁汶交界水牛山一带有土匪盘踞,省防军的一个连驻汶上,因地理不熟,寡不敌众,多次剿匪未果,无计可施,赵文善凭借在江湖上多年积累的声名,只身闯匪穴,不但讨回了全部枪械,而且土匪全部撤出汶上县境。

侠士归天,义风永存

1923年秋,赵文善患痢疾病逝于汶上。灵柩运回宁阳时,路旁站满了汶上、梁山、郓城等地送行的百姓,有的伏地痛哭。

下葬当日,鲁西南多地百姓、官员前来宁阳吊唁,人数甚众。据当年经历此事的老人回忆,由于人多,吃饭时村里七八家做的馒头都供不上,只得用鏊子烙单饼以招待客人。赵文善长子赵方俊年方十岁余,因接待吊唁人员劳累过度而去世。

赵文善去世后,其礼冠饰物蓝翎一直保存于耿庄家中。一些艺人将其故事制成“洋片”在鲁西南民间流传。

[编辑:岱岳疏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者按:清末侠士赵文善(赵二爷)的故事在鲁西南一带曾广为流传。《汶上史志资料》(第三辑、第四辑)、《赵氏族谱》、《宁阳民间文学集成》、《东疏镇志》及我县政协会议材料等均载有其事迹。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有些耳口相传的事迹模糊不清,以讹传讹,有的时间、地点出现较大差异。本文作者经过十余年考证,重新梳理了赵文善一生事迹,撮要成文。为推进地方历史人物研究,现刊发此文,以飨读者,也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提供更多的线索。——岱岳疏影

(说明:文章作者:赵培坦;画像:许岐海;本文转自公众号“汶水之滨”,编辑:岱岳疏影。征得同意后在本头条号发布。发文旨在发现乡土文化故事,以资研究,并不代表本头条号编者观点和立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